历史上绝无仅有!美立法启动与中国全面对抗 - 昆仑策
-
历史上绝无仅有!美立法启动与中国全面对抗
2021-06-13
(美政治权力中心:国会大厦)
北京时间今天上午(美国当地时间6月8日),美国会参议院以68票赞成、32票反对,审议通过长达1445页、涉及2500亿美元预算支出的《2021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这意味着美国以立法方式,开启危险的对华全面对抗。
该法案主张通过战略、经济、外交、科技等手段同中国开展竞争,并恶毒攻击中国一系列重大内政外交政策。
今天下午,新华社和各大门户网站发布了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声明,指该法案充斥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诋毁抹黑中国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打着“创新和竞争”旗号,干涉中国内政,妄图遏制中国发展。中国全国人大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今天下午的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国参议院通过的这个法案,涉华内容歪曲事实,诋毁中国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渲染中国威胁论,鼓吹开展对华战略竞争。在涉台、涉港、涉疆、涉藏等问题上严重干涉中国内政,充斥着冷战思维,与中美两国各界希望加强交流合作的普遍愿望背道而驰。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美国这个开启与中国全面对抗的庞大法案,推进立法的进程远比我想像的速度更快。在参议院表决中投票反对的参议员均来自共和党,他们反对法案的理由主要是认为其中的联邦预算支出可能造成浪费,也有少数臭名昭著的共和党反华议员认为法案对华态度还不够强硬。
美国国会正在推进的这个反华法律,至少在两个方面创造了美国立法史上的新记录:
第一,通过一个超过1000页的庞大法律,对一个国家的重大内政外交政策进行恶毒攻击,并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军事各个领域开启与这个国家的全面对抗。在美国历史上,只有中国这样被美国立法机构如此敌意对待。美国独立战争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敌对国家,以及冷战时期的苏联和华约国家,全都未曾得到美国国会这样的对待。
第二,美国国会由政治理念有重大差异,常常为内政外交重大决策吵得不可开交的两党议员组成,任何一个重大法案,通常没有一年半载能吵出结果。虽然美国主流民意和美国两党政客在对华政策上取得了空前一致,但这个庞大法案的推进速度,却打破了美国立法史上的记录。
简单地说,就是美国国会通过一个极为庞大的法律来开启与一个国家的全面对抗,无论是这个法案内容的全面性、可操作性,还是立法进程的速度,都创造了历史记录。
该法案今年2月份才由民主党高层提出构想,最初由内容几十页到几百页的多个法案组成,分别由民主党议员和共和党议员各自牵头;仅仅2个月时间,参议员专门委员会就拿出了多个法案初稿,并经两党议员提出多项重大修改后,在专门委员会分别以压倒性多数赞成审议通过;再过了仅仅一个月时间,就由参议院整出一个全文长达1445页的法案,然后用了20天左右时间完成了审议进入最后表决程序;今天由参议院全体会议表决通过。
目前,由民主党拥有更大优势的众议院正在审议内容大同小异的法案。参议院刚刚通过的这个庞大法案,才交付表决前,已经与众议院进行了沟通,吸收了众议院版本中的许多内容。因此,在众议院通过相关法案后,两个法案很容易整合成一个法案,如果修改内容不多很可能不需要国会两院全体会议再走一次冗长的审议程序,而仅需要对整合后的法案版本进行书面表决即可提交总统签署,正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部法律。
在美国参议院于5月18日正式在其官网公布《2021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全文之后,我原先预料最快要过半年时间才能完成立法进程。现在看来,由于国会两党议员和白宫在推动这个法律的立法进程上形成了高度共识,很可能这个史无前例的反华法案将在今年夏天成为一部美国正式法律,并立即付诸实施。这将是中美走向全面对抗的分水岭或标志性事件。
下面我对这个庞大的反华法案的具体内容,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一个简单介绍。该法案在美国国会参议院的官网中提供了3个阅读文本,分别为15页的简要概述、85页的精简版和1445页的详尽版。法案由6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芯片和5G网络紧急拨款》
法案认为,近几十年美国半导体和微电子领域的本土制造在全球占比大幅下滑,以半导体为例,从1990年的37%降至目前的12%,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竞争者在此领域大量投入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为了保持美国在半导体与芯片领域的竞争力,紧急拨款520亿美元,用于落实美国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的芯片有关内容,推进有关芯片生产、军事以及其他关键行业相关的制造与研发项目。
拨款15亿美元,用于拆除现在美国电信网络中的华为设备,并建立可靠的5G安全网络,落实美国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的电信相关条文。
《第二部分:无尽前沿法案》
授权联邦政府未来5年投入大约1200亿美元,支持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商务部、能源部、航天局(NASA)相关活动,以对抗中国不断提升的竞争力
具体内容涉及科技创新与研发、大学STEM教育、精准农业、量子信息、生物经济、制造业及其技术中心建设、供应链、电信、航天航空等各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联邦政府拨款支持加强前端科技的研发,确保美国供应链安全,同时采取具体措施,确保科研成果不外泄,加强相关人员和机构的能力建设。
“无尽前沿”一词,源自1945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博士发表的《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该报告催生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构建了美国战后科技创新体系总体框架。正是基于该报告建议,美国政府长期保持了对科技创新的高投入,使得美国过去几十年在各个科技领域居于领先地位。
该法案旨在进一步加强美国政府对所谓国家安全相关领域的投入,确保未来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始终保持较大的优势;同时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来防止所谓知识产权被中国“盗取”。
《第三部分: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
这部分法案致力于推进“印太战略”,扩大与“印太”盟友的多方面合作,提升美国在国际组织和多边论坛的领导力;同时对中国的一系列重大内政外交政策进行了恶毒攻击。主要内容包括:
1、要求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美国高校某些来自国外的礼物和相关协议,以应对来自中方的游说和影响。
2、派遣代表赴美洲开发银行参加第10次普通股增资扩股投票,以应对中国在西半球的“掠夺性”主权贷款。
3、解决中国的知识产权盗窃及不合理补贴问题。
4、保证供应链安全、基础设施发展、数字连接、网络安全伙伴关系,加强美国的经济治国能力。
5、对中国涉疆、涉港、涉藏、涉台湾等问题,提出反制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第四部分: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法案》
这部分内容跟其他部分有些重复表述,估计美国议员和他们的助手做事不严谨、不认真,也可看出这个包罗万象的法案搞得过于仓促。这部分法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1、阻止购买具有中国政府背景公司制造和销售的无人机;
2、禁止在美国政府的设备下载社交媒体TikTok;
3、优化“购买美国货”行动,鼓励更多个人健康防护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美国内生产;
4、确保创新性研究不被外国竞争者侵占;
5、投资人工智能领域,以锁定美国超越中国的竞争性优势。
6、鉴于近来美国一家大型成品油管道运营商遭黑客攻击,导致承载美国东海岸近45%供油量的输油干线被迫关闭,法案提出确保网络和供应链安全。
《第五部分:2021直面中国挑战法案》
这部分内容同样跟前面的法案内容有许多重复,主要无中生有地指摘中国侵犯所谓人权、对美开展网络间谍行动、与朝鲜进行非法贸易、知识产权盗窃、滥用匿名空壳公司等。
针对以上对中国的指控,法案要求对涉事实体和个人实施制裁,加强出口管制,有效执行2020年新版反洗钱法和公司透明度法等。
这部分内容看上去似乎比较空洞,但相当于给予联邦政府出台一系列反华措施,由国会做了法律上的授权和政治上的支持、背书。
《第六部分:其他事项》
这部分内容相当于中国法律中的《附则》,指名道姓提及中国的文字主要有两处,同样与前面内容重复:
一个是法案认为中国在美国开办的孔子学院,损害了美国的学术自由和不同意见表达,要求联邦政府出台涉及孔子学院运作的透明性法规。
另一个是要求美国减少对中国医疗用品的采购依赖,推动更多的健康、医疗用品在美国内生产。
我认为,美国国会和美国政府一定会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使该法案成为一部美国正式法律,并且美国政府会按法律要求付诸实施,从而使得中美关系沿着近几年的发展方向,不可逆地加速全面恶化。
因为美国宪法限制了公权力的滥用,无论是美国国会还是美国政府,都不能以任何形式破坏美国以市场经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言论自由三大支柱为基础的根本制度,美国国会推出的这个最新反华法案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美国推出这个法律,对中美经贸的负面影响有一个非常缓慢的渐进过程,暂时不会表现出来,相关企业无需多虑。
但是,正如中国一句俗话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既然中美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已经不能改变,总有一天对中美经贸和人员往来带来负面影响。长远地看,假如华为等一批优秀高科技企业不能很快超越美国科技企业,中国芯片、半导体材料、通讯设备、精密机床、尖端装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鸿蒙的横空出世,并拥有远远超越目前美国主流操作系统的强大性能,证明了中国企业强大的创新力,也证明了任何敌对势力不可能阻碍中国的发展与强大。我坚信华为任总两年前多次对国内外媒体所说的,美国拒绝使用华为的5G技术和产品,20年后美国将在经济、科技、军事各领域全面落后于中国。
如今美国政客们在与中国全面对抗、作茧自缚的邪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远,自1949年以来一直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民众再不觉悟,赶紧用手中的选票把这些作死的美国政客赶下台,只怕很快就落到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下场。
写到这里,耳边突然响起一段熟悉的歌词: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文章来源于 天眼视点 ,作者程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