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年,一些媒体又报道安徽小岗村。振兴农村和农业,小岗村也成为争论的焦点。因为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无法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必须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
但是有人就说,土地集体和集中经营是否定了小岗村,是否定了更大的东西。
因此,振兴农村农业,必须讲清小岗村。
老徐认为,不能把小岗村政治化,以肯定和否定而论,而是事实求是,讲出四个真相。
一、大包干小岗村亩产400斤并不高,不过是全国平均水平
老徐就认为,关于小岗村的一些关键数据和事实,要放在全国大环境和历史的进程中来分析,才能客观准确。
比如,媒体报道1978年按了红印大包干,1979年小岗粮食亩产400斤,粮食产量是前16年的总和。增长近20倍。
这是大包干调动了小岗人的积极性。
可是,比较一下当时全国粮食的生产情况,亩产400斤就是全国平均水平。当时的山区旱地平均亩产两三百斤,平原的土地,能浇得上水,已经在亩产600斤左右。全国平均亩产400斤左右。
因此,小岗亩产400斤并没有什么夸耀的。
现在小岗村的土地被北大荒集团集体承包了,说明小岗的土地是平原,又在淮海边上,新中国治理淮海之后,没有了水灾,又能浇上水,亩产应该达到600斤才是正常水平。
同理,1979年之前小岗亩产20斤就绝对是一个“奇迹”,连种子也不够。无法理解小岗人是怎么种地的。
小岗人说冒着生命危险按下红手印分田到户,可是他们为什么宁愿带着老婆孩子外出逃荒要饭而不种地吃饱饭呢?土地是村集体的打了粮食要交公粮,但还是要留足口粮后才交公粮的。无论如何也要种出够自己吃的粮食。
因此,以小岗村的亩产20斤也无法证明人民公社,生产队,集体所有制,“一大二公”,“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平均主义”,“大锅饭”,“干活大忽隆”,“出工不出力”,“调动不了生产积极性”。“集体养闲人,养懒汉”等等。
因为如果都像小岗村,亩产只有20斤,小岗村也吃不到粮食,小岗人都饿死了,中国人也就都饿死。
事实是,中国不但养活了不种粮食的108个小岗人,也养活了中国9亿多人,新中国30年人口还增长了一倍多。
二、大包干并没有增产粮食,后来的粮食增长大幅度放缓
全国学小岗大包干上,有人说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不是事实。
因为小岗村大包干后粮食产量只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全国大包干后,粮食增长速度事实是降低了,并且降低的幅度相当大。
有人说,不得了,全国大包干第一年1984年,中国人均粮食390公斤,中国人吃饱饭了。
1983年中国人均粮食376公斤就饿肚子了?
1984年全国大包干粮食增产4.92%,增产也不多,1985年一下子又跌了7.44%。而1978年、1979年、1982年、1983年,在集体化时期,中国粮食增产都在8%以上。
这些都是官方数据,只有正确的解读这些数据,才能给出来事实求是的评价。
三,大包干到底给小岗村带来了什么变化?这个要讲清楚。
关于小岗大包干的报道,只有1979年粮食产量的内容,以后都没有报道。大包干给小岗村带来了什么变化,基本没有报道。
小岗村有两个展览馆,一个是大包干展览馆,一个是沈浩展览馆。从报道内容看,2003年省财政厅干部沈浩来小岗村之前,小岗村依然贫穷落后,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沈浩被派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就是来扶贫的。
当时的小岗村人心涣散,沈浩开展工作非常困难。其中有报道称,沈浩曾经带领小岗村的干部骨干去河南南街村参观学习,留言向南街村学习,走集体道路。
沈浩被为小岗村做了不少事情,积劳成疾,病逝于小岗村,年仅45岁。
可见小岗村是扶贫的典型,而不是大包干的典型。
四、政府财政为小岗村投入了多少钱?这个应该讲清楚。
看到资料,80年代末,万里去小岗村考察,小岗村还是旧房子,没有变化,几个按手印的带头人的房子是政府花钱建了新瓦房。沈浩担任第一书记后,做的重要的工作就是修路和建房,还建学校等,这些钱都是省财政支付。村里后来的企业,也不是小岗村的人建的,是沈浩从外面拉来的项目。小岗村还有对口支援单位和企业,也投入大量资金。连村里的树,都是政府投资找人来栽的。
有人统计,国家财政和其他单位等支援的资金、物资等,小岗每户平均近百万元。
小岗村不是自力更生的典型。大寨到现在村口的大标语还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小岗村敢不敢树起“自力更生”的大标语?
财政大量投入小岗村,恰恰说明了大包干的不成功。
现在网上各种说法很多 ,有关方面应该予以澄清。
党史百年学习和教育,只有事实求是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不能再搞历史虚无主义。
作者:徐明天 来源:易经实修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