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崩溃一直是热衷探讨的话,苏联解体不久很多人甚至怀疑中国是否会步其后尘。还有的人则认为现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摆脱了苏联模式,学习了西方模式。应该说斯大林死后的历任苏联领导人都做了改革,有时甚至让人觉得他们的改革力度似乎还更大些,为什么还是失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一、地理和历史环境的不同
应该说改革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人的主观意愿,客观条件的不同是会造成不同的相对比较优势。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可以利用比陆路运输更为便宜和方便的海洋运输。运输条件好似乎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即使是在中国国内,也是沿海省份经济更加发达,非沿海地区则河运比较发达的省份经济又较强一些。而苏联没有这个便利。苏联的前身沙俄,其历代君主一直在为找到合适的出海口而努力扩张,但那片地方太大还是太冷,拥有的出海口冰期太长,并不理想。
沙俄虽然扩张了很多领土,但也许战斗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为什么它没有向南方寻找出海口?清朝初年康熙与俄国签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可不是像《鹿鼎记》里写的是韦小宝靠美男计搞到的,而是经过战争。中国拥有比俄国苦寒之地更适合耕作的温暖地区。清朝后期衰落,沙俄趁机占领了海参崴,这个出海口也是冰期太长。后来列宁领导苏联政权,为获取国际承认,也是高度的政治道德标榜,退还了一些侵略领土。
历史环境来说,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向心力更强。周朝创立的礼乐制,最早将文化作为整合各民族的纽带。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立郡县制,更是书同文,车同轨。新中国建立时,中国是以汉族占93%的国家了,并且是已经整合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上更有认同感。而苏联并不是如此,苏联的国土面积庞大,这当然还是继承自沙俄。苏联和沙俄为找出海口走上了扩张的道路,它不断扩展到广阔的新区域,新纳入的少数民族一直在积极或消极地抵抗着苏联的统治。普通百姓对这种新模式也并不是完全支持。
二、国际环境不同
苏联在在战场上的表现悲壮勇猛,它打败了纳粹德国的进攻,并一直反攻到柏林,这为他赢得了大国地位。大国有大国的义务,他要给同盟国支援及信心。同时也要面临来自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压力。
中国当时并不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相反,中国巧妙地利用美苏之间的大国矛盾获取了不同的资源。当然中国自己本身的努力有很大关系,主要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出了声威:只有充分显示了力量才成为美苏拉拢的对象。中国早期获得了斯大林支援的156个工业项目,这尤其重要,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国基础。改开后又获得了美、日等西方国家的一些技术与资本支持。
另外中国也不谋求对外霸权,不像苏联有承担一大堆盟国安全的义务,这大大的为中国节省了部分军费开支,而能将资金投入到工业领域。苏联则在与美国争霸时总要维持着相当高的军费比例。
苏联解体后,本来中国是要面临原本苏联承受的国际压力的。但后来国际形势又发生了变化,911和金融危机都使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如果20年前或者10年前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中国将难受得多,那时中国的外贸占GDP比重要比现在大得多。
苏联的失败是中国国际环境的一部分。苏联模式是其之前未曾有过的一种全新制度,它能够积累资本,并将资源用于最优先的领域,能使国家追赶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先进国家,应该说苏联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毫无疑问苏联的探索难度是更大的。中国能从苏联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简单说苏联替中国趟了一次雷,使中国能看到苏联解体后的可怕后果,而更加谨慎。
还有就是中国拥有更大的市场,这对国际资本来说是不错的投资方向。
三、斯大林和毛泽东的不同
斯大林喜欢穿军装,喜欢以强人形象出现(除了上面这张与毛泽东的合影,还有雅尔塔三巨头的合影也是穿军装)。他的政治手段也显示出一种军人的强硬与冷酷。
毛泽东则喜欢穿便装,更符合中国传统以仁治天下的形象吧。当初评军衔时原本是打算参照苏联将毛主席评为大元帅的,被毛主席拒绝了。
斯大林喜欢清洗党内异己分子。1934年,斯大林发起了大规模政治清洗,赫鲁晓夫则是斯大林路线最起劲的鼓吹者之一。在审判期间,他要求处死格里哥里·季诺维也夫与列夫·加米涅夫:“任何一个对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功、对我党在伟大的斯大林同志领导下所取得的胜利感到欢欣鼓舞的人都会发现,对于这些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集团唯利是图的法西斯走狗,我们只有一句话,就是处死他们。”
毛主席的权威则更多来自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和领导,以及他善于团结力量。“对敌军的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释放俘虏和医治伤兵。敌军的士兵和营、连、排长被我们俘虏过来,即对他们进行宣传工作,分为愿留愿去两种,愿去的即发路费释放。这样就把敌人所谓“共匪见人就杀”的欺骗,立即打破。”“间阶级在革命高涨时受到打击,白色恐怖一来,马上反水。引导反动军队大烧永新、宁冈革命农民的房子的,就是两县的小地主和富农。他们依照反动派的指示,烧屋、捉人,十分勇敢。红军再度到宁冈新城、古城、砻市一带时,有数千农民听信反动派的共产党将要杀死他们的宣传,跟了反动派跑到永新。经过我们“不杀反水农民”、“欢迎反水农民回来割禾”的宣传之后,才有一些农民慢慢地跑回来。”
这两者的领导风格给继任者留下了深远影响。
四、继任者的区别
也许是出于对清洗同志的忏悔,也许是为摆脱斯大林路线的阴影,赫鲁晓夫上任后对斯大林来了个全盘否定。他自己则又被同僚政变赶下台。这种政局动荡本身就让人感到严重不安。
毛主席内心应该也是不喜欢斯大林,早年斯大林支持王明,毛泽东说“如果讲个人感情,我想起第1次王明‘左’倾路线和第2次王明右倾路线,都是斯大林制定和支持的,想起来就有气……”毛泽东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说斯大林功绩是主要的。
毛主席逝后,他的继任者也为安定团结做出了相当的付出。华国锋等人抓捕了四人帮,但他为国家发展大计,将实权交给更有能力的老干部邓小平和陈云等人。邓小平则没有计较名衔,三中全会之前他是国家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三中全会之后还是国家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当时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已经当上了头号领导人。邓也没有像赫鲁晓夫对毛主席搞全盘否定,而是充分肯定主席的功绩“如果有错误,那是所有人的,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缺少经验……”邓小平的三论之一是“不争论”,团结一致向前看。
沙俄长期处于欧洲边缘的地位,这使得他能够向东扩张,用广大的国土增加战略空间,但边缘且采用农奴制的沙俄在欧洲各国之间的形象一直像个乡巴佬,即使击败拿破仑之后依然如此,彼得大帝的改革也是全盘西化。教科书上说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能在俄国诞生?就是因为沙俄上层战斗力没有法德这些老牌西欧帝国那么强大。加上苏联国内物资匮乏的窘迫,苏联后来的领导人在面对西方时有一种骨子里的不自信,到戈尔巴乔夫时已经走向崩溃了,苏联解体后的叶利钦也如此,他还听从西方经济学者在经济上搞了个休克疗法,使经济更加衰退。
中国领导人能从长久历史文化中找到自信,毛泽东不迷信苏联教条也走出一条路来,对西方也有一种战略上的藐视。中国人还有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对西方提出一些政治理念并不感冒。并且中国还有一些经验主义,凡事先小范围试验,有成功经验之后再推广。如果发现情况不对也会及时调整,80年代经历过一次价格闯关,实行市场经济放开价格肯定是必须的,但当时物资供不应求,造成了民众恐慌,陈云果断停止了价格闯关。后来90年代物资相对丰富,在朱镕基任内完全放开了价格管制。
无论改革情况如何,中国的领导人都坚信共产党是唯一能掌控国内安定的力量,只有中共能够提供在中国进行稳定统治所需要的忠诚、纪律和信念。中国从长久的历史经验中认为分裂的灾难将是巨大的,保持领土的完整性是政权合法性来源之一。而苏联在面对无望改革的困局中政治信念都动摇了。
作者江伊为铅笔社成员。 来源:铅笔经济研究社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