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非遗购物节”成功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地方建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扶持非遗技艺和生产,打通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公里”,而引入电商平台、解决非遗产品销售难题、有效扩大消费和对接供销的“非遗购物节”则打通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
首届“非遗购物节”,通过创新整合多方资源,在全社会掀起一股非遗消费热。广大传承人纷纷玩起了直播和短视频,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非遗技艺和产品;各电商平台设置非遗专区,非遗商品琳琅满目;各省也设立网上“非遗馆”,统一介绍传承人,集中推动传承人触电触网触屏,上线销售非遗产品。像“618”“双11”一样,“非遗购物节”不仅吸引眼球,还刺激了消费,促进生产。它不仅意味着能在电商平台上便捷地购买到非遗产品,更是一次政策理念和运行机制的全方位创新,通过整合资源、凝聚关注、植入产业,激发了非遗传承发展的内生活力。
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非遗购物节”引导非遗人率先复工复产、复业复市,从线下走到线上,从乡村走到城市,自力更生,成为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重要抓手。不坐等扶持和救济,从传统生活中走来的非遗与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现在依然能满足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做到活态传承。各地形成“政府引领+电商引流+社会助力+粉丝消费”的合力,激发文化消费,推动非遗走近大众生活。
在非遗扶贫方面,据统计,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地方建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超过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2200多个,培训近18万人,带动50万人就业,其中有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为了举办“非遗购物节”,各地又加强了对传承人的电商知识培训,让不少偏远地区的手艺人认识电商发展趋势,了解消费市场需求,利用电商平台从市场中获取收入,打通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
消费者惠益传承人,就是参与非遗保护;非遗保护惠益消费者,就是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广大非遗人也应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电商平台,推动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让更多人关注和消费非遗产品,尊重传承人的智慧和技艺,并从中感受非遗之美,享受文化滋养,汲取文化力量。
作者:赵家瑞 工作单位:河北省泊头市纪委监委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