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如狼烟突起的新冠病毒,终于被压住了疯狂的势头。这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役,在中国已经取得了胜利。一个多月来,华南海鲜市场,武汉封城,病毒吹哨人,乃至刚出狱且发烧的黄女士、各种信息云云,每天的第一时间,源源不断登上各家的饭桌,让宅家的人们少了一份寂寞。
但是,在复杂众云的信息中,有三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拔得头筹,而走进国人的视野。
新华社国内部记者胡浩采访孙春兰同志在武汉视察疫情防控工作
孙春兰,危难之时,率领中央指导组赴鄂,指导抗击新冠肺炎病疫工作。1月22日,年届七十的孙春兰副总理落地武汉,1月23日上午10时,武汉宣布“封城”。一个大都市封城,所有人员不能出也不能进,所有公共交通停止运营。这在共和国历史上也是鲜有的事。
湖北和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无论是物资资源和医务人员的调度已经不由自主。孙春兰坐阵武汉,就是一名总调度。火神山,雷神山,还有众多个方舱医院迅速建成,全国各省市的医护人员,各种医药和医疗物资,迅速会集武汉。更重要的是在抗疫情工作的紧要档口,湖北和武汉的一把手走人换帅,这重要的人事决定与孙春兰挂帅的中央指导组有密切关系。新帅上任,抗击病疫有了明显起色。应收尽治,全面清查,一户不落下,一个不漏掉,让迷惘中担心受怕的老百姓有了一条生路。
中央大员的工作,也不便随意评说,但是,百姓心中自然有杆秤。
李兰娟,我们浙江人都熟悉。2003年浙江出现首例“非典”病例时,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她,立刻决定在杭州与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的1000多人进行就地隔离。当时引发了不少人的误解。但李兰娟坚持这么做,“因为根据传染病法,SARS属于乙类传染病是可以隔离的”。事后证明,这是必须做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由于早期传染源得到很好的控制,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
这次,武汉发生病疫,1月18日,李院士和钟南山等专家第一时间赶往武汉,取得第一手情况后,返北京提出“武汉封城”的建议。
2月1日,李兰娟率领浙江医务人员重返武汉。临前,她说: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那边的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
73岁的李医生,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站在危重患者床边,亲自问诊、问治。从危重病人隔离病房出来,脱下防护服,老人的脸上也是一道道勒痕,青一块紫一块的。除了给病人看病,还要抓紧时间搞有效抗病毒新药的研制,所以,她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同事们可惜这位老人,要她多休息,她却说:没事,我的身体还棒着呢!她身临病房,让患者战胜疾病得到安心,她忘我工作,让医护同事救治病人增添了信心。
还有一位,方方,1955年出生的女人,87年发表中篇《风景》,在文学界火了一把,可是真正火起来,还是这一个多月来网传的《方方日记》。
读小说《风景》,记得开篇语是:……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波特莱尔)。我突然觉得,波特莱尔的这句话也能作方方日记的片头语。
方方宅在家里,每天只能站在五楼的阳台上,眺望远方,仰望天空。面对来自民间的信息,她没有深入第一线调查,也没有能力去核实真伪,照她自己的说法,连个口罩,还是朋友帮忙送的。方方把感兴趣的信息记在日记上,还聊聊自己看法。开始,日记写得平实,甚至比较随意,也有浓浓的烟火味,有时还忍不住爆几句粗口,说几句狠话。也难怪,整天宅家,哪里也不能去,也不敢去,谁的心里都难免郁闷。作家也是人,何况也是六十有半的女人,文字中夹杂有情绪有闷气有牢骚,能接受。她掏有一句心里话:“连我自己都想找一名心理咨询师,疏导心理问题。我天天写‘武汉日记’,也算是自己疏导情绪的一种方式吧。”
方方的日记,在网上被传阅,有时还没有来得及阅读,已经无法打开,可能是被封。2月9日,方方把日记委托美籍华人二湘代为发表。这一来,方方有恃无恐,想说的都敢说。读者都反映也开始众说不云。
有的说方方是三十年代的鲁迅,是黑暗中的一把闪亮的剑;有的说,武汉几百个新闻记者不如一个写日记的老太太。…… 也有的批评说,日记内容渲染悲情,引导人们消极悲观,挑拨民间对体制的不满情绪,从而不利于振奋精神、团结一致战胜疫病。……
我读了方方写的日记,初始感觉有点道理。因为,病疫刚出来,老百姓觉得纳闷,网络已经传了近一个月,怎么不见武汉政府有下文。
以后,方方似乎是每天在完成一个任务,就是找政府的毛病,从大政府到小社区,旮旮旯旯的事听则就是风和雨,不经核实就肆意评论。难怪美国之音也为之青睐。
有正义感人们都疑惑,难道,领导全国人民抗疫的党和政府,四万多从全国各地逆行武汉和湖北的医务人员,坚持在抗疫第一线的武汉医护人员,几百万同心同德、忧患宽厚的武汉人民。在方方的日记中,都被遗弃了?难怪方方最后说:没有胜利,只有结束。
2020年春天,这三个女人向人们走来,她们以各己的作为,在武汉演绎了一台人生大戏。人们不会忘记!
来源:昆仑策网(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