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新世纪,美国特朗普政府逐步将奥巴马时期的印太战略构想明确化、实践化。美国国防战略的首要关注点从反恐转向大国间战略竞争。美国印太战略剑指中国,认为中国正在通过快速发展经济和加强军事能力来提升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挑战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甚至重组了地区秩序。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周边海洋安全呈现新态势:美国构筑的网络状安全架构对中国形成包围,南海争端日趋复杂,爆发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上升。应对美国印太战略,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加强与印太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和沟通协调,构建起有利于印太区域内国家间经济发展与和平稳定的良好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及海洋力量的增强,美国不断加强对中国实施海洋遏制战略,与中国利益密切相关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成为重点,美国印太战略随之出炉。美国印太战略发轫于奥巴马政府时期,特朗普总统上任后,逐步将印太战略实质化,试图在印太地区遏制中国,维护美国霸权地位。这对中国维护自身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形成巨大挑战。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是我国国家安全、海洋利益、周边安全面临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必须认清美国印太战略的本性实质,分析研究特朗普政府实施印太战略给中国海洋安全与海洋利益带来的严重影响,敢于直面挑战,拿出应对之策,争取战略主动。
从印太战略构想到印太战略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提出印太战略构想。2010 年 10 月底,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夏威夷发表 《美国介入亚太》的演说,强调印太地区的战略价值:“美国正在重新调整在印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并加强与印度海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合作,因为我们知道‘印度—太平洋’地区对于全球贸易和商业的重要价值。”2011年,希拉里在《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中,再次重申美国在印太范围内的战略构想,“如何将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日益增长的联系转变为一个可操作的概念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见,在奥巴马时期,美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印度和印度洋的重要战略价值。奥巴马政府的印太战略构想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拓展和深化,体现出地区力量格局逐步从亚太向印太变迁的趋势。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国防战略的重点转向大国间战略竞争,并且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在印太地区大力推行印太战略,对中国进行遏制压制,战略上更加明朗化,行为上更加具体化。2017年11月,特朗普在APEC会议上提出所谓“自由开放”的“印太愿景”。次月,特朗普发布上台后首份综合安全政策文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明确将印太地区定义为一个整体的地理单元,认为从印度西海岸到美国西海岸的广阔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并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中国正运用经济手段和军事威胁来实现政治和安全目的,美国需要借助同盟和伙伴国的力量来维持地区力量平衡。2018年1月,美国国防部发布《强化美国军事竞争优势:2018年版美国国防战略报告综述》,大肆渲染中国“威胁”,指责中国不断利用经济和军事优势争夺印太地区霸权,谋求取代美国实现全球领导地位。美国必须拓展其在印太地区的同盟和伙伴关系,建立一个能够抵御侵略、维护稳定以及自由出入公共领域的网络安全架构。这两份报告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者”,美国需要借助同盟来维护其在印太地区的地位,由此完成了实施印太战略的背景铺垫。
2019年6月,美国国防部发布《印太战略报告》,标志印太战略正式出台。该报告共55页,分五个部分。《引言》介绍美国与印太地区的历史关联以及特朗普的“印太愿景”;第二部分罗列印太地区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与挑战;第三部分阐述与印太相关联的美国国家利益与国防战略;第四部分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具体内容;《结语》重申同盟和伙伴国的责任。该报告将中国、俄罗斯以及朝鲜视为印太地区的威胁。报告强调美国的军事优势正在减退,地区力量的失衡可能会鼓励竞争者颠覆现有的有利于美国的、“自由开放”的秩序。对此,美国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维持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即备战(Preparedness)、伙伴关系(Partnerships)以及推进地区网络化(Promotinga Networked Region)。
美国国防部《印太战略报告》封面
《印太战略报告》通篇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正在挑战其在印太地区的霸权地位、重组地区秩序,并通过军事和经济手段提升地区影响力。在南海,中国持续在有争议的岛屿上部署反舰巡航导弹和远程地对空导弹,并在与声索国有争议的地区加大军事力量;在东海,中国海上执法舰队和飞机在钓鱼岛附近巡逻,不符合印太地区自由和开放的原则;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从未放弃使用武力,加紧完成对台作战准备。中国军队正进行重组,以提高其开展复杂联合作战能力,提升指挥与控制、训练、人员和后勤系统水平。部署和开发的武器包括巡航和弹道导弹系统,现代战斗机和轰炸机,航空母舰、现代舰艇和潜艇、两栖攻击舰,地对空导弹系统,电子战系统,直升机、直接攻击型反卫星导弹和自治系统。
在经济议题上,《印太战略报告》对中国也有颇多指责。该报告指出,中国的对外投资虽然会给相关国家带来好处,但也有负面的经济效应如债务危机,甚至会损害对方国家主权。中国绕过正常的市场机制进行投资和项目融资,导致当地的工厂和工人标准降低、机会减少,导致大量的债务积累。2019年2月,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维德森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声称:“中国正通过损害该地区国家主权的方式,使用其经济权力工具……这些资金短期看是快钱,但是带有附加条件,即不可持续的债务、降低的透明度、对市场经济的限制,以及对自然资源进行控制而带来的潜在损失。”
我国周边海洋安全新态势
特朗普政府视中国为印太地区的首要关切,印太战略的实施,必将导致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日益复杂,中国的海洋利益受到巨大冲击。
印太地区爆发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增加。美国印太战略特别强调备战,要通过提升武装力量部署、危机应对以及与盟友之间的合作等能力,应对对手的挑战。《印太战略报告》指出,一旦对手决定通过武力推进他们的利益,他们很有可能在冲突开始时享有军事优势。竞争对手会迅速利用他们的能力来实现有限的目标,并阻止美国与其同盟之间的回应。《强化美国军事竞争优势:2018年版美国国防战略报告综述》指出,美国与中国和俄罗斯的长期战略竞争给美国当前以及未来都会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要维持并增加战略投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举措就是建立更具杀伤力的军事力量,针对任何可能的冲突都具有决定性的优势。由此,美国在该地区部署了2000余架战机,200艘舰艇和潜艇以及超过37万兵力。美国将寻求在南亚、东南亚以及大洋洲壮大规模并拥有更加动态以及分布式的存在。同时,关岛作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枢纽,承担美国在整个印太地区的关键行动和后勤保障。这就意味着美国将对来自中国的“威胁”更加敏感,冲突爆发的可能性上升,应对更加敏捷并更具杀伤力。
中国面临更严峻的海上围堵形势。根据《印太战略报告》,特朗普政府积极拉拢印太地区的同盟国与伙伴国,希望打造一种“四圈层”架构,并更加注重在南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三个战略方向上着力拓展安全关系。第一圈层是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盟友,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第二圈层包括新加坡、蒙古、台湾地区和新西兰。第三圈层主要是印度洋和东南亚地区的伙伴国,如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印度尼西亚等。至此,从东北亚的蒙古,途经日本、东南亚国家(地区)和澳大利亚,向西至印度,美国欲打造的安全架构将中国北部、东部、南部以及西南部包围,带来极大的战略压力。第四圈层则是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西方盟友,美国认为这些盟国为维护印太地区和全球的自由和开放原则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同时,美国还积极推动与地区关键国家的多边合作关系,包括美日韩、美日澳、美日印三边伙伴关系,推动美国与东盟的合作机制和美日印澳四方磋商机制。这将为美国对抗和制衡中国的力量增加极大的筹码。
海洋维权的难度越来越大。《印太战略报告》用很大篇幅阐述美国关于所谓自由航行的态度和原则,给美国及其同盟国不断介入南海问题埋下了伏笔。报告指出,正如里根总统1983年公布《美国海洋政策》时所说:“我们不会默许其他国家采取旨在限制国际社会在航行和飞越方面的权利和自由的单方面行动。”当前,在南海这样的地方,沿海国家企图非法限制所有航海国家在领土范围以外水域作业的自由。美国将继续在国际法允许的任何地方飞行、航行和行动,并鼓励其盟友和伙伴也这样做。特朗普总统上任以来,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明显比奥巴马时期更频繁,军事色彩更加浓厚。此外,美国的同盟国与伙伴国在南海地区争夺战略利益,也成为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重要借口。《印太战略报告》指出,2019年3月,国务卿蓬佩奥重申与菲律宾的《共同防御条约》,并承诺:“南海是太平洋的一部分,任何在南海针对菲律宾武装力量、飞机和船只的袭击都将触及《共同防御条约》第四条款的共同防御义务。”
坚决维护好海洋安全权益
印太海域是中国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也是中国面向海洋出口的战略通道。破解美国印太战略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中国维护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面临的重要课题。
保持战略定力,对印太战略保持清醒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架势,国内外很多人认为中美已濒临“新冷战”,或者已跌入“修昔底德陷阱”。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当前的中美关系与冷战时期美苏关系有着巨大差别。冷战期间,两大阵营泾渭分明,几乎所有国家都要选边站,不仅是某一领域的“站队”,而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所有领域的“站队”。这种状况在全球化背景下没有现实条件。中国是印太区域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各个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都倾向于避免卷入大国竞争的旋涡。例如,即便是与美国最亲密的“五眼联盟”国家,在中美贸易摩擦、对待华为态度上都竭力避免被捆上“战车”,更何况对经济发展需求普遍比较强烈的印太地区国家。反过来看,印太战略过分强调军事上的合作,美国的动机不外乎是让同盟国家分摊其维持全球霸权的成本。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战略清醒,既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其威胁。中美之间的竞争虽不断加剧,却远未达到冷战地步。我们必须“不畏浮云遮望眼”,认清大势,争取主动,维护和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加强经贸合作,打造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在印度洋—太平洋区域内进行战略联结与整合,对于美国来说是一种以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有效的战略设计。美国在印太地区拉拢大规模的同盟与伙伴国,设想建立一个以遏制中国为目的的网络化安全架构。但客观来看,印太战略存在较大缺陷,即缺乏经贸合作的有力支撑,从经济上讲对印太区域国家是无利可图的。而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却可使这些国家从中受益。面对印太战略包围,中国完全可以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方式,利用美国在经贸、环保、能源等领域陆续“退群”留下的真空地带,不断加强与印太区域国家的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通过经济关系带动发展政治关系,打造印太国家更为紧密的经贸合作网络。
着力塑造与域内国家的双边或多边机制,担当印太海洋秩序的推动者。美国是印太地区域外国家,对区域事务的干涉缺乏国际法层面的合理性。而中国作为印太地区的海洋大国,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印太秩序作出贡献,既是利益所在,也是应当担负的责任。因此,在理性处理中美关系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并推动完善与域内国家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涵盖领土领海争端、海洋安全、资源开采、航道安全等多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排除域外国家干扰,为安定、有序的印太格局的最终形成打下坚实基础。需要警惕的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警惕性不断提高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印太域内国家在管控海上分歧和冲突的时候,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把握灵活性,保持一定的宽容与克制,避免分歧扩大、冲突升级,尽量与域内国家保持合作和谐良好关系,不给域外国家干涉印太区域问题提供可乘之机。
作者:王晓文,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本文发表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12期,原标题《美国印太战略与中国海洋安全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