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不仅是为了奉献,也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充满激情的生活!”
“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先生讲这样的段子,当然不是要嘲笑贫苦农妇,而是为了讨论文学阶级性问题。确实,皇后有皇后的“文学”,农妇有农妇的“文学”。“贫穷限制想象力”,社会地位、精神境界也限制人的想象力。对一位农妇来说,她所能想象的最好生活,也无非就是可以不受限制地吃柿饼。 前两天,有网友让我谈谈电影《钱学森》(2012年上映),我又想起了这个故事。简单点说,这也是一部“皇后天天吃柿饼”的电影——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主创人员的精神境界距钱学森太远了,他们既无法理解也无法想象钱学森的精神境界,自然也就谈不上在银幕上“生动再现”了。
“如果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中国就完蛋了!”针对当时甚嚣尘上的“接轨”、“转轨”声音,钱学森非常有针对性地说: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发展主义极为强势,认为只要有了钱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的背景下,钱学森从系统论的角度多次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钱学森怀着深厚的历史责任感给中央写信,提出不要只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还要提政治文明建设,即变“两个文明建设”为“三个文明建设”。 1988年,钱学森等在当年九月号的《求是》杂志上发表题为《建立社会意识形态的科学体系》的文章,指出:“不能按照他们的路数来。他们的路数是要让资本主义永远兴盛下去,而我们要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一定要战胜资本主义。我们有这个信心,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文明有三个方面:经济的社会形态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的社会形态表现为政治文明(又称民主与法制),意识的社会形态表现为精神文明。”一年以后,钱学森再次发表文章,提出: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要抓住本质、核心的东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着眼于实效, 着眼于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致力于基本制度的完善。”钱学森的这段论述,与毛主席1960年提出的“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29页)显然一脉相承,并受到后者的深刻影响。 钱学森当年关于政治文明的论述与呼吁,可谓空谷足音,只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但今天来看,则极富前瞻性。在西方民主制度渐失光环,世界亟需“中国方案”的背景下,如果中国从八十年代就重视政治文明建设,则今天在世界上将处于何等主动的地位啊! 要求一部传记电影巨细靡遗地反映主人公一生的全部事迹,当然是不现实的,但影片对钱学森晚年如此重要的思想与贡献只字不提,也只能说是一种巨大的缺憾吧?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