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让“爱国主义”这个词又一次站上了风口浪尖,一方面是民众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另一方面也有人指责某些行为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事实上,长期以来对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三个概念,大众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一些媒体也会混淆三者的区别。 为此,观察者网采访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潘维,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解析这三个概念,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弘扬爱国主义。【采访/观察者网 戴苏越】
观察者网:“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这三个词是我们平时经常会看到、用到、讨论到的概念。然而大众对于这三个名词的确切含义和感情色彩往往认识得并不准确,甚至很多媒体的文章中都会出现混用、错用、相互替换的情况。您能否用比较简短通俗的语言为大家理一理这三个“高频词”。潘维:我先从“民粹主义”这个词说起吧。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民粹主义这个词是比较负面的,其实,“民粹”的英文是populism,即“大众主义”、“平民主义”,它的反义词是elitism,即“精英主义”。这两个词都是中性的。 之所以在中文里我们把它翻译成“民粹主义”,是因为当年俄国革命时期有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叫“平民党”,或者叫“大众党”,而列宁站在激进的共产党人立场上批判这个政党,当年我国在翻译列宁著作的时候不好翻译成列宁反对平民、反对大众主义,因为我们国家的共产党人始终实行的是群众路线,所以怎么翻译这个字,不让列宁和毛主席“打架”呢,翻译者就借用了“纳粹”的“粹”,把populism翻译成了“民粹主义”。 我认为,“民粹主义”这个词放在今天来指代“平民主义”是不妥的,应该弃用。因为这个词的流行容易让很多人望文生义,把平民主义、大众主义和“纳粹”带有的感情色彩联系在一起,进而指责西方今天发生的民众反抗,大众抗议运动,或者是很容易让今天的中国人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误解如今在西方国家普遍发生的民众抗议运动,甚至会出现自己本来是个平民主义者,却攻击别人是“民粹主义”的现象。 目前我还没有发现党政文件中使用“民粹主义”这个词,可见官方对于这个词的使用还是非常谨慎的。
观察者网:您刚才提到,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体面而高贵的褒义词。然而很长时间以来“爱国主义”每每在网络上被人当做贬义词,甚至用“爱国贼”这样的词语来攻击对方,“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这样的话也在网络上大肆流行。您对此怎么看?潘维:把爱国者当做“贼”,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不折不扣的流氓行为,在任何国家都会遭到民众的唾弃。我认为把爱国作为一个罪名来骂人是一种极其不好的社会风气,骂爱国者是流氓的人实际上是真正的流氓,或者说,这种说法在今天的中国是一小撮自认为聪明的文人耍的流氓行为。 如果我们仔细来分析,这样的风气在中国其实是有历史土壤的。中国在近代以来一直落后,所以崇洋媚外成为了一种历史的留存,进而成为了一支很强大的思维模式和势力,早年间就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样的说法。这些人不能够客观看到中国人自己的进步和人民的努力,认为中国先天事事不如外国,要生存就得依赖外国的施舍,认为在任何对抗中都不可能以相对落后战胜先进。这种想法走向了极端,就诞生了汪精卫这样的人。 在“汪精卫”们看来,落后的中国怎么可以战胜日本呢,所以我们只能投降,日本人要什么我们给什么,才能保存自己,免遭灭顶之灾。反之,如果选择抵抗,就是狂妄自大、自不量力,是“害了我们中国人”,是“国贼”。这在当时就形成了这样一股重大的政治势力,当时国民党政府内部跟着汪精卫的人很多,不是一小撮,甚至在一批民众中间也构成了伪军的基础,伪军的数量几乎和国军一样多。
观察者网:您认为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弘扬积极的爱国主义和抵制“卖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潘维: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爱国主义的反面是卖国主义,而爱国主义走向了以邻为壑的自私就成了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对他国的欺凌就变成了帝国主义。 我认为目前我们对于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这样积极的概念弘扬不够,而对于卖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反击水平不高,除了我们刚才讨论到的词汇含义的混淆以及我们对于西方政治运动的误解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是特别明白这些事情是需要拿出来讨论的,理越辩越明。 我们不能惧怕“汪精卫”,或者说对于“汪精卫”式的言论不能一封了之,相反,出了汪精卫,我们的抗日战争就好办了,我们就知道了哪些人不是我们团结的对象,而那些可以团结的对象又可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我们的统一战线就容易形成了。 所以说还是得让大家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官方舆论固然肩负着引导正能量的职责,但是我认为认识问题需要在争论中解决,思想问题需要思想斗争来解决。
观察者网:过去,当中国与其他国家发生摩擦和纠纷的时候,中国的国民习惯于用“抵制”的方式来支持国家,而这次中美摩擦也有很多老百姓喊出了“抵制苹果”的口号,您对这种抵制怎么看?潘维:数年前,由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国老百姓再一次喊出了“抵制日货”的口号。这种抵制的思维最早可以上溯到五四时期—— 日本“接管”德国在中国胶东湾的殖民地,中国没能得到这个权益,日军早就占领了。所以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口号就是抵制日货,可是人家是军队把你的土地占领,占领了十几年,直到抗战爆发之前进出山东如入无人之境,这个时候中国人抵制日货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抵制日货”是当时的中国人作为弱者无奈的选择。 而且这种抵制的效果也是极其有限的,参与其中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人。就像前几年中日关系紧张,一边国内喊抵制日货,另一边由于人民币升值,一群人还专门去日本扫货。 不仅如此,今时今日的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已经发生了改变,从当年的帝国主义工业品的倾销地变成了工业商品的输出地。我们现在是处于弱势,但也不像五四运动的时候那么弱了。因此,面对和别国的摩擦,我们的心态应该更加强势一些。抵制不是唯一的途径。其实,贸易战打起来以后我才第一次用苹果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