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国歌作者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资料图) 苏联与俄罗斯的文学史上有一个奇迹,就是诗人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曾经三次为国歌填词。 米哈尔科夫生于1913年,父亲是十月革命后被没收了大部分财产的贵族,儿子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是著名导演。其在2009年去世,享年96岁,是苏联文学史上最高寿的作家之一。 米哈尔科夫在1943年30岁时第一次为苏联国歌作词。斯大林亲自对国歌歌词进行审定,并且七次就此同他会谈,使得诗人一举成名。而当时他还不是共产党员,后来在1950年的时候才加入苏联共产党。1977年十月革命60周年之际和2000年普京上台后,米哈尔科夫应邀两度修改歌词,前一次删掉了“斯大林”的名字,后一次则进一步删去“列宁”、“共产主义”,增加了“上帝保佑”的内容。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 第二,货币发行失去控制。 第三,债台高筑。 第四,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总之,僵化的苏联经济体制导致了苏联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进而导致信仰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因素,成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在: 1、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包揽国家和社会事务,使党陷入日常的管理工作,客观上削弱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总的政治领导。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和各级地方苏维埃实际上处于党的直接干预下,有名无实,这样,所谓苏维埃民主或苏联社会主义民主,自然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也就谈不上人民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2、苏共党内形成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为个人专断、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提供了可能。苏联官僚主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度集权,一切权力集中于各级党的机关,党的机关的权力又集中于书记手中,层层集中,逐渐变成个人领导,从而为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使党的机关和组织变为个人的工具成为可能。 3、人民在这种制度下,离权力越来越远。人民群众逐渐与苏维埃、与国家政权相疏远,而脱离人民群众的国家政权无法体现无产阶级民主的优越性,也不会得到人民群众衷心的支持和拥护,一旦遭遇风浪便难免发生震荡,其履行国家权力的职能必然大受影响,也就失去了这个政权的合法依据,使国家失去了稳定的根基。 4、民族问题。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是苏联解体的又一重要原因。这些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列宁之后,历届苏联领导人都缺乏科学的民族理论来指导民族问题的解决。他们信奉庸俗的国际主义,对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简单地把民族矛盾等同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把民族进程与社会进程看作是同步的,结果脱离了实际, 欲速则不达。 (2)错误的民族政策埋下了民族矛盾激化的祸根。从斯大林时代开始,民族平等和友好原则就遭到了践踏,大俄罗斯主义盛行, 强力推行一体化,强迫少数民族迁徙,不关心和尊重各个民族的价值,而注重怎样消灭差异。结果伤害了一些民族的感情,种下了民族矛盾和冲突的祸根。而苏共领导又长期视而不见或自欺欺人地粉饰太平,致使民族矛盾愈积愈多。最终民族问题在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推动下,以民族矛盾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致使统一的苏维埃国家走向崩溃。 (3)苏联领导人由于理论上的贫乏和不成熟,导致他们长期没有认识到国家建制上存在的巨大缺陷。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承认各民族有权建立自主管理本民族事物的机构,各加盟共和国有权脱离苏联。实际上,苏联是一个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但怎样才能使各加盟共和国自愿留在联盟内,并保证他们行使自己的主权,苏共领导是没有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的。这无疑为联盟的解体预留了一颗定时炸弹。 思想政策上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首先,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列主义,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失去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造成党内外思想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苏共就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 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科技革命迅速兴起,苏共领导人却视而不见,党的理论没有新的发展,理论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也难应对。 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提出的“全民国家”、“全民党”,不符合苏联社会仍然存在阶级的现实;讲“三无世界”(没有战争、没有武器、没有军队)完全是一厢情愿,反而麻痹了党和人民。有的俄共人士认为,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是一脉相承的。从赫鲁晓夫开始,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也没有搞清楚,一度认为已经进入了“发达的社会主义”,提出“15年建成共产主义”。到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实际上是以野蛮的、强盗的方式破坏社会主义。虽然公开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但实际上制定了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实行错误的对外政策,加上党的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搞特殊、搞腐败,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对党不信任,而这种情绪又总是被敌对势力所利用,造成了严重后果。 其次,苏共放弃了对思想领域的控制,出让了文化舆论阵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通过因特网、CNN和好莱坞等思想宣传工具不断的向苏联选出自由、民主的观念,最终导致苏联民众观念的变化,为后来苏联的解体而转向资本主义打好了思想的基础。同时,在对内宣传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失误。 其向人民简单地宣传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人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跟宣传的不一样,反而对苏共的宣传产生了怀疑,为人们接受西方的思想买下了祸根。更为重要的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前一段时期里,雅科夫列夫控制新闻机构和传媒,公开迎合西方敌对势力的需要,大肆散布各种诽谤苏共和苏联的舆论,宣扬西方的价值观,鼓吹“全盘西化”,造谣诬蔑、丑化领导人的言论随处可见,却不允许正面意见在报刊上发表,加剧了群众的思想混乱,毁掉了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苏联解体是国内和国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苏联的国内的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是最终导致苏联迅速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政治体制的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滞后性,再加上民族问题处理的不当、思想意识政策上的失败以及党内高级领导干部个人因素等国内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来源:“红色经典研究”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