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打算出一本书,书名叫《国企改革再评论》。把十年间公开发表的国企改革评论文章集合呈现,再以现在的观点与视角,对旧文所涉题材逐一进行二次评论。也许是因为批评味太浓,没有出版社愿意接单。在此连载,给听得见、听得进批评意见的人,留下值得深思的话题。
我继续尝试发文。如果您看到这一段文字,那就是成功发出了。发送总是被拒,提示“可能不当使用国家机关名义和形象”什么什么的,但是又不指明。我只能瞎猜,改过来改过去,删这个删那个。询问后台,也没有解释。如果您看到一些机构名称中间加了一些下划线、拼音替代什么的,请您理解。撰稿很辛苦,发文不容易。您还不转发一下以示鼓励吗?本篇金句:如果国企董事会没有真实而有效的制衡,按照依然存在的行政化思维与文化,势必形成围绕“一把手”而展开的金字塔权力结构固化。
2015年1月12日,我在《南-方-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国企改革:奔着问题去》。对待国企改革,我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既对从根本上否定国企的说三道四不能容忍,又对支持搞好国企的不争气表现着急上火。所以,你很少看到我在公开场合对国资国企进行原则性的批评,但是对存在的问题,我也不会视而不见、装聋作哑。轻描淡写,达不到效果;言辞犀利,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毕竟,没有多少人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批评意见。其实了解我的国资系统领导都知道,也公开称赞我是“政治上正确又懂国企的专家”。可是具体到改革政策主张,又总是有一种对我“敬而远之”的感觉。这令我十分沮丧。
我后来慢慢琢磨出道理来。绝大多数的国资系统领导人,不太有兴趣和时间听你把改革的大道理讲完,他们更加关注对上级文件的解读与发挥,更加关注实施细则方面的技巧性建议,对涉及体制性、系统性、重构性的理论和政策建议,觉得那是最高层的事儿。然而,我如何能将自己的改革理论和政策主张,传递到真正感兴趣、内心急需的大领导那里去呢?现在,如当年那样在《南-方-日-报》等媒体上发表有较强针对性的评论,几乎不可能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既不是我的专长,估计也没有什么实际推动作用,我更不愿意为此浪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好在还有这个公众号的发声渠道(昆-仑-策研究院公众号每一次都转发),虽然每篇文章只有多则近万少则数千的阅读量。但是据我私下了解,还是有一些国资系统的高层领导在悄悄关注我的文章。《国企改革:奔着问题去》这篇文章发表于2015年初。在此之前,已经从内部小道消息和媒体猜测中,反复多次提到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即将”出台。这个“即将”,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算起,一年多过去了,已经远远超出一份专项中央文件的制定时间期限。而各地的国企改革,在舆论的推力下,似乎已经等不及。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各种乱七八糟的政策建议满天飞。于是,不得不在已多次阐述国企改革方向问题的情况下,又写了这一篇带有强烈方向性的评论文章。如果您顺着“再评论”一直读下来,读到这里,应该已经大概知道我的国企改革观了。因为,我从不掩饰我的国企改革主张,从不会因人因事而变来变去。我有时候自嘲,自己倒像是当年的孔子,虽屡屡碰壁,依然痴心不改地周游列国,日复一日地坚信并推销的自己的政治主张。当然,国企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听你祥林嫂似的絮絮叨叨。必须抓住最根本矛盾,抽丝剥茧,纲举目张,在最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哪怕灌进去一点有用的信息,也是胜利。在这篇文章里,我用最简单的概念来表述,那就是要聚焦我们奔着问题去的“问题”——在真实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真实的国有资产全民所有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什么是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近20年来,党和国家历次国企改革文件都提到八个字、两句话,就是“相互制衡、协调运转”。我认为这个提法非常到位。
其实,自国-资-委成立以来,一直在朝着这个改革方向努力前行,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正如我此前多次讲到的,现代企业制度所需要的构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国企一件不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外派董事、监事、财务总监、总法律顾问等)。却又总是“形似而神不似”。没有真实而有效的制衡,按照现有国企依然存在的行政化思维与文化,势必形成围绕“一把手”而展开的金字塔权力结构固化。在声称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云云之后,直至当下,多少国企领导人倒下之后,才发现那么多的“制衡”手段与机制形同虚设。正如我在本文里面说到的一句话:“为什么至今仍然有许多积存的问题和弊端难以克服?这里面一定有什么理论上的盲区没有被发现,导致在制度建设上叠床架屋、事倍功半。”这个“理论上的盲点”,是最容易被忽略,却又是致命的。至今,我并没有看到对这一“理论上的盲点”的精准解剖。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车已经启动,并呈现加速状态。所以,每当说要进行国企改革“攻坚战”了,要“全面决胜”国企改革了,我的心立马就悬了起来。这一“攻坚”,这一“决胜”,将把国企改革带向何方?曾有一位在主观立场上反对国企的体制内著名学者嘲讽国企改革,是“方向不明决心大”。总书记呼吁,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我相信总书记十分清楚当下国企改革的症结,也一定十分担忧国企改革的趋向。所以,他还进一步呼吁,“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其实,作为一位对国企改革有深厚感情和深透理解的学者,内心沉甸甸的,十分着急上火。而我在此文中再次提及的“落实全民所有权利”,我认为就是所有人都忽视了的“理论上的盲点”!正如我前面所讲的,你一提到“全民所有”这一概念,哪一层级的国资系统领导人会认为与他的手头改革工作有关呢?到国企领导人这个层次,那就更加风马牛不相及了。连我自己都懒得叙说,省得自己难堪。我实在不想打这个赌,更不希望我能赌赢。那就是——不走“落实全民所有权利”这一条理论新路,任你们怎么折腾,也走不出已经打了几十年转转的这个怪圈!
在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针对推进国企改革的要求,用了“要奔着问题去”的提法。这是一种话中有话的表述方式。再往前看,在8月19日的中央深改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在阐述央企领导人薪酬制度改革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的呼吁。国企改革一直沿着既定路线努力前行,并取得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成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有一个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的重要定义。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起草说明时,在讲到关于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国企改革方面时,有这样一句话:“全会决定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的有关论述。”如果我们对照一下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发现我们现在依然在努力推进的改革举措,其实在15年前就已经作出了说明和部署。其中关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再次重现和强调。事实上,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十六大之后成立各级国资委以来,国企改革一直沿着这条既定的路线在努力前行,并取得了较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企改革成就。这就是国企改革的常态。因此,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国企改革是“重启改革”、“二次改革”、“改革再出发”,其实都不是严谨的提法。认识这一点,澄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理解国企改革的“新常态”,就不容易发生偏差。所谓国企改革的“新常态”,在没有实现理论创新与突破的前提下,就是在现有的、既定的国企改革基本原则、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指引下,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牵引,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实现诸如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规范国企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职务待遇等变革。但是,相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而言,相对于“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一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言,仅仅维持目前的状态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真实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真实的国有资产全民所有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实现对现有常态困局的非常态突破。必须在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全民所有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目标已经提出近20年了,为什么至今仍然有许多积存的问题和弊端难以克服?这里面一定有什么理论上的盲区没有被发现,导致在制度建设上叠床架屋、事倍功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有助于国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途径,但绝非唯一依赖。如果我们不能实现理论创新,找到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无缝对接的“钥匙”,那么,国企私有化的主张就有可能找到生存的空间。国有资产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为什么法律上是全民所有,却无法实现全民监督和体现全民共享?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没有被重视,导致全民对自己所有的资产越来越不关心。划转充实社保、提高收益上缴,是体现全民共享的一种方式,但肯定不是唯一方式,甚至不是一种最佳的方式。如果我们不能实现制度创新,打通国有资产与全民利益之间互通的“桥梁”,那么,在与国企私有化主张的较量中将弱化支持。期望2015年,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和落实全民所有权利这两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理论突破。而这两个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规律中,本来就是统一的整体。以全民所有、全民监管、全民共享三合一为题,奔着问题去,共同想招,一起发力,答案或将水落石出。
(作者系广东省国有资本研究会会长、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全民监事”)【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