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一些教材中,关于价值和价值观问题,有一些基本的问题并没有涉及,或者没有讲得足够清楚。
前几天,跟几位老师讨论了有关价值观的问题。说老实话,对于所谓价值观,其基本概念到底是什么,我一直没有弄清楚。或者说,虽然人人都在说价值观,但是对于这个价值观究竟能给出一个什么样的定义,似乎并没有定见。我过去一直认为,所谓价值观问题,应该是属于伦理学范畴的,但我也无法确定。所以多年来,我对伦理学,包括价值观问题,大多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后来,在网上查一下,到底什么是价值观。结果有些答案大同小异,但是都不那么特别简洁。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价值观概念的一种普遍现象。
百度文库中是这样写的: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它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的倾向性。价值观是人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
后面的话还有,这里就不再继续引用了。前面说的这些似乎也差不多了。
百度百科里是这样写的: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辩定是非的说法过去没有听说过,一般人们会说辨明是非。不知道这个所谓辩定是非是不是一种独创还是什么情况。两个有关定义做了一下简单的对比,反正意思都差不太多,描述上的差异也无伤大雅。
人们常说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据上述有关价值观的定义或者描述来看,其实这三观之间都是有交集的,并没有那么绝对清晰的界限。价值观可能也涉及到伦理学范畴,但似乎又不全是属于伦理学范畴。所以这个问题涉及的范畴应该是很广泛的。
在一些教材中,有关价值观的内容多是,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我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有怎样不良的后果,等等。
我相信,教材中写的这些内容,其出发点都是为了使学生们能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是,据有的老师们反映,学生们看到这样的内容,似乎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在学生们看来,这都是司空见惯、老生常谈。学生感觉不到新意,在课堂上也就没有听讲的兴趣。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通过阅读了解到了不少东西,但是,他们对这些他们自认为了解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疑问是存在着的。他们或者没有完全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他们自己现在也解答不了。有的老师说,现在有的学生,简直就是一个佛系的价值观状态,似乎什么都无所谓,对什么都缺乏激情和热情,也就是对于当前的一切似乎都无动于衷。老师们为学生们的这种所谓佛系状态而显得有些焦虑。
我不知道,在年轻人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是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段。老师们心中对学生所谓佛系的印象,其实正是年轻人在成长中处于某种茫然状态的一种表现。我记得在我们年轻时,没有什么佛系的说法。不过,我们当时所看到的或者听到的另外一些说法,就是“我早就看透了,什么事都是那么回事。”我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不是与当下的所谓佛系观点很接近。至少看上去,其中的意思都差不多。
就我看来,如果看到年轻人有这样的看法或者态度,先不急于给学生们的价值观下一个定论。说他们是佛系观点,他们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佛系吗?老师们是不是也真的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佛系呢?学生们的这种状态,恰恰说明他们并不是具有一个稳定价值观的表现,而是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的某种状态。
对于学生们来说,课堂教育当然很有必要,但在更多的情况下,需要年轻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在他们阅读和观察世界的过程中,在他们经历的各种事件或者历程的过程中,慢慢去体味或者感悟这个世界。
这就和蒸馒头一样,面粉有了,碱面(或者小苏打,现在也有用鲜酵母的)也有了,炉火也有了,蒸锅和水也都准备好了。但是,这其中必须要经历发酵的过程,而且在蒸的过程中,还要保障必要的时间,时间太短了,馒头是蒸不熟的。而发酵和蒸的过程都是某种自然过程。这就跟孩子们的成长一样,这个自然过程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教育或者课堂不能替代的。从很大情况上说,教育包括价值观教育的结果绝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这个观点应该让更多的教师或者家长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
在我们一些教材中,关于价值和价值观问题,有一些基本的问题并没有涉及,或者没有讲得足够清楚。比如,当今世界上的人们有着诸多不同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内容在一些教材里是没有提到的。似乎这类价值观是人天生都具备的。
前文提到,那些对价值观的定义都是指个人对世界上某些事物或者过程的一些评价。但是,这类教材中并没有是到,人们的这些评价是怎么产生的,或者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评价。这个问题或许在教材的编写者看来,不是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而且可能也由于课时有限,没有时间给学生们讲更多的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一来,价值观的由来就成了一个谜。
当然,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中的多数也可能都没有想到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这个问题似乎就隐而不现,而孩子们对于价值观是不是就是与生俱来的这个问题似乎也就从来没有怀疑过。
然而,由于教材或者课堂上几乎不涉及这个问题,孩子们对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问题,以及老师所给出的各种答案,也就很难提出疑问。老师怎么说的,我们就怎么听,如果考试需要,我们只把它们记下,或者背诵好就足够了。到考试的时候,只要照着这些背诵的内容写在试卷上就完事大吉了。别的事我们什么都不用管了。
这种情况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据说,北京市最牛的一所附中,平时根本不上思政课,只是临近高考前两个月,由老师集中给学生划重点,记背有关题目及答案,到时就可以应付考试了。这样的状态不知道是否属实。如果属实,那么这样一所重点中学,对于思政课的这种态度确实需要认真反省和检讨。这种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几乎没有多少积极的意义,而消极方面的影响却相当恶劣。
作为价值观的问题,如果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任何价值观都是社会全部现实基础上的产物。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现实,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观。
例如资本主义所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统治者对自身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认可与意识的强化。虽然资产阶级的政客与媒体对这样的价值观是极力推崇的,但
在资产阶级专政下的普通群众,不一定全面接受这样的价值观。固然,由于资产阶级媒体的大力鼓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在这样的濡染之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地接受这样的价值观,但是在现实中,他们没有体会到这种价值观对他们自身利益的维护。
例如,在疫情期间,大量普通群众反对资本主义政府为了防疫而做出的某些隔离强制措施。本来,这类强制作用对于防控疫情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是在所谓自由的价值观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普通群众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对这种强制措施。至少这表明,这些措施虽然的确有利于疫情的防治,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却让这些普通群众感觉到这与他们心目中的价值观不相符合。所以这种价值观对于这些普通群众自身的利益没有体现任何保护的价值。
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其主体部分则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当中逐渐形成的。其中的“爱国”一项,正是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认同与坚守的。正是这样的价值观,使中国最大多数人民能够团结在党的领导周围,一心一意地进行着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在这种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国人民正在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富强,越来越文明。而且这种价值观也正在使中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
爱国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被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认可,而且任何与此相悖的言论与行为都会遭到大多数人民的批评所唾弃。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因此,
我们在对学生讲价值观问题的时候,不能不涉及到价值观产生的基础和根源。这也告诉学生们,没有什么价值观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什么价值观是所谓天赋的。西方推崇的天赋人权的观念是唯心主义的观念。
除了核心价值观之外,也有一些普通人所具有的非核心的价值观。小时候,听老人说,你要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不看人待我,但看人待人。”意思是说,人家对你好,并不是说明这个人真的就是好人,还要看他对待别人是什么样的。如果他对你好,对别人也好,才是真的好。如果只对你好,而对别人不那么好,那么这个人就未必是一个真的好人。女孩谈恋爱时,很容易认为,只要那个男人对我好就够了,他对别人好不好与我无关。这样的观念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如果他只对你好,对别人不那么好,那么就可能有一天,他对你也不会很好。道理就这么简单。
总之,价值观之类的问题,对我来说,既大又复杂。我过去没有专门研究过价值观的问题,所以有这么一点想法也只是一些皮毛。但是,在我看来,对孩子们的价值观教育绝不是只靠说教就能解决的。而孩子们当中有些人对于这样的说教非常厌烦,也是情有可原的。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
【作者授权】,转编自“北航老胡之闲话”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