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根基 - 昆仑策
-
胡懋仁: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根基
2021-10-04
在近代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压,不少国人开始一方面睁开眼睛来观察世界,主要是观察西方世界;另一方面则对中国文化是否存在什么缺陷而在进行反省。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虽然清廷吃了亏,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主体的士大夫们,并没有对此开始进行反省。只有少数人开始有了这样的觉悟。林则徐因为处在禁烟斗争的前线,也参加抗击英军进攻的军事布防,所以林则徐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认为中国必须要真正了解和观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而且,林则徐也是最早考虑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中国必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其中不仅仅只是包括军事装备、武器等方面,还要包括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等其他方面。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林则徐刚刚开始这个方面的工作,就被道光皇帝革了职;另一方面,清廷大多数士大夫们都还没有林则徐这样的意识。直到1858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破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同时清廷先后与列强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造成大规模的割地赔款,这才对清廷和士大夫有了强烈的震动。正是因为这种震动,统治者上层开始考虑开展洋务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士人开始了解西方世界,但对中国文化自身还是缺乏自省。“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其核心就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不需要改变的,也是不能够改变的。我们只需要学到西方的生产技术、军事技术就足够了。如果生产不出来,我们就用大量银子去购买。这样的观念很有点像今天的印度,先进的武器装备自己造不出来,就认为,花钱买来大批武器装备,也同样可以让中国国防力量增强,从此不再担心西方列强的侵略。然而,西方列强虽然没有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但位于东海的日本,原来被中国一直视为蕞尔小国的国家,居然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中国被迫再次割地赔款。这样的伤害对中国来说不可谓不大。于是不少士人开始把眼光移向东瀛,想了解一下,为什么这么一个小规模的国家,竟然能够打败中国。看来看去,人们得到的结论是,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所以国家制度发生了变革。制度变革也可以使国家力量有所增强。所以,中国的一些士大夫也开始考虑在中国进行维新变法的可能性。然而中国传统的封建势力,是不允许中国的士大夫们公然藐视中国的皇权,纵然你是以爱国的名义也不许可。维新变法失败了,但封建的皇权统治也早就不那么稳固了。后来的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不平等的辛丑条约强迫中国人口每人赔偿一两白银,合计四亿五千万两白银。此时的中国不仅衰弱,而且千疮百孔,完全任人宰割。更多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已经接受了西方或者日本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考虑中国的失败,根源到底在哪里。于是,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把问题的根源归结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还有更偏激的人甚至直接把问题的根源怪罪于中国的汉字。今天来看当年这些知识分子的观点,似乎不太能让人理解。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知识分子中绝大多数是非常爱国的。他们看到国家如此羸弱,任人欺负,实在是不甘心,实在是非常愤怒。他们要急于改变这样的状态,扭转这样的局面。所以,当年的他们提出让今天的我们不可思议的观点,应该得到我们的理解。或许,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上,中国优秀文化的底蕴从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强烈的压制,而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僵化和腐朽的思想观念,主要被用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而那些有着积极因素的文化观念,却一直被封建的意识形态所压制,没有得到有效而积极的发挥作用。当年,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毅然决然地要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或许我们从中看到了他们救亡图存的强烈的革命要求。这样的精神我以为应该得到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的尊重。当然,如果他们这种完全否定与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恐怕那一定是一场悲剧。不过,因为后来事态的发展,中国没有机会来得及做这样的今天看起来是相当愚蠢的事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看到了救亡图存的另一条出路。前面那些尝试都失败了,似乎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看不到中国变革的出路。而十月革命则给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以新的希望。中国接受十月革命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同样也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开始阶段同样也有点像中国最初学习西方一样,把俄国革命的经验全盘接受过来,推行大规模的模仿。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肯定会导致中国革命的失败。于是,中国共产党人要抛弃这种僵化的教条主义,开始走一条实事求是的道路。实事求是,就是一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来的重要原则与观念。当然,实事求是的观念和做法,最主要的是中国革命血的教训所开发出来的。在这个开发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开始冷静思考中国道路到底要怎样走下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的关系是不少古代士人重视的关系。虽然那些士人对于如何理解知与行的关系有不同的见解,但知与行关系的重要性,他们都是很看重的。而这种从古代传统文化挖掘出来的知行观,并不是简单地直接被中国共产党人不加改造地搬了过来,而是通过群众路线,通过更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坚定的革命意志,使得实事求是这个知行观的精髓得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只存在于所谓典籍之中,而且是存在于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民众之中传播或者遗传方式来传承的过程之中,或者历史之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则是中华文明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文化自信,主要不是来自各类典籍与学说,而是来自于一直存在于民间的这种精神和气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外来的侵略与压迫面前,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就越是能够高涨起来。一百八十年来,中国人民走过的道路,体现得最多最强烈的就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伴随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就是中国人民在进行斗争过程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总会遭遇到许多困难,也会遭受到大大小小的失败。但是,中国人民越是在困难面前,在压力面前,斗争精神就越是旺盛。困难越多,失败越烈,中国人民就越是不愿意屈服。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呼喊,一次又一次战斗。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就是中国人民精神与文化的精髓。(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