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诺: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 - 昆仑策
-
靳诺: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
2021-07-14
靳诺,女,1956年生,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全国党建研究会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德育、高等教育领域相关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高校领域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研究”等数十项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报刊上发表重要理论文章100余篇,编著有《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大学德育工作通论》等10余部著作。曾获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政治理论类优秀教材奖等。
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回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以来走过的历史进程,总结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宝贵经验,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立足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高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措施,对于更好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突出现实意义。为此,我们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
记者:靳书记,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自2005年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走过了16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首先,请您谈一谈这16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取得的成就。
靳诺: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自2005年正式设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布局、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迈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台阶。第一,实现了学科体系和学科布局的大发展。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刚刚设立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新要求,2008年,教育部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2017年,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逐步形成了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这一学科体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对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科体系日趋完善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布局也在十几年间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已经覆盖全国 31个省级行政区,而且从地域分布上看,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学科点在数量分布上大体均衡,与相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基本匹配。截至2018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已经发展到8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也发展到273个。不包括党校、军队院校、社科院三个系统,仅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单位就有347家。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单位76家、二级学科博士点单位15家、一级学科硕士点单位202家,二级学科硕士点单位54家。这些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学科体系和学科布局的大发展。第二,拥有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由此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队伍,作为身处第一线的知识传授者、信仰引导者、历史传承者、价值传播者和思想解惑者,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时代的精神追求、国家的发展大计、社会的价值理想、个人的行为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后,始终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科学制定学科队伍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举办各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到相关研究基地进行访问研究,以及国内外社会考察和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学科队伍素质。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涌现了一批具有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熟悉中国实际、思想好作风正的教师,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可靠、专业素质过硬、内部结构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队伍。2018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超过60%,正高级职称的比例超过25%,新选留的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已经高达78%。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第三,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数量充足且素质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首要任务,也是建设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成效。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以来,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全国高校和党政企业等部门培养了一大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教学的优秀专业人才。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把建设完整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重要着力点。2018年,经国家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首批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率先在全国建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同年,教育部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累计增加博士硕士招生指标6070个。目前,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在校生总规模超过62000人,其中博士点的数量在所有学科名列前茅。此外,在数量增加、体系健全的同时,不少学科点已经开始探索除推免硕士生之外的本科生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等多元化的弹性方式招生,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源质量。第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根基和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解放自身乃至全人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武器,无疑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类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作为立足人类实践揭示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学说体系,又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学术品格。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有机交融,共同构筑了一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讨论热烈、学术创新旺盛、学术氛围宽松、学术成果丰硕,广大研究者不断发挥学术创造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重要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应。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水平持续提升,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和党的建设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在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第八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项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类获得一等奖11项,二等奖54项,三等奖21项,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喜人成绩,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明显成效。第五,有力支撑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先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就是说,要真正把思政课讲好,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强化学科支撑。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启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即“05方案”),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作出了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大决定。这本身就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迫切需要。它的直接目的是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同步发展,有力支撑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保证了教学实效,提升了教学质量,有效推动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科发展,中宣部、教育部和地方党委与政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予以了大力支持。全国高校、党校、社科院等系统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形成了协同建设的良好效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队伍是一支富有使命感的队伍,大多数教师能够为推动学科建设自觉提高自身的科研和教学能力。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取得上述发展成就的重要原因。
记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取得这些突出成就的同时,在建设实践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呢?请您详细谈一谈。
靳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实践中主要积累了五方面的经验。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把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核心任务,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确保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经验。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也是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哲学社会科学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级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富有指导性的规范性文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持续推进中成果丰硕,这一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壮大和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保障。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就是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育人方向和办学方向。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终以国家教育方针指导学科建设,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育相统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以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导向。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它自身也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而不断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育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要发挥好育人功能,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开及时、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作为重要议题展开多维度的研究,从学理层面深入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遇到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为思政课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大增强。第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细化落实。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健全学科体系、建强学科队伍、培养专业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等多项内容。加强学科建设,既要“顶天”,做好顶层设计,也要“落地”,抓好细化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16年就能取得现在的发展成就,与党和国家,中宣部、教育部等上级部门注重顶层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制度改革和工作部署是密不可分的;同样与各级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建设目标、细化建设任务,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学科建设的各项要求也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未来的学科建设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仍然要遵循这一经验,在坚持顶层设计的同时抓好细化落实工作,推进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记者:当前,我国正在充满信心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努力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面临诸多宝贵机遇,使我们对新时代新阶段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充足底气和坚定信心。请您具体谈谈这方面的内容。
靳诺:好的。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理论创新的时代机遇。理论创新是支撑学科繁荣的最直接动力。时代是理论之母,实践是创新之源,“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历史规律告诉我们,理论创新总是在把握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呼声中实现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理论大发展的时代,也一定是学科迎来广阔发展空间、大有作为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我们对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尤其是面对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能辜负时代要求,必须勇立时代潮头、强化政治担当、扛起使命责任,高质量地研究宣传阐释这一伟大理论创新成果,为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第二,服务大局的战略机遇。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发展阶段我们谋划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从“两个大局”的长远眼光和宽广视野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只有在主动融入大局、积极服务大局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一方面,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不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各种政治力量、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不同文明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不仅是物质的比拼,更深层次的是思想文化的较量,要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对于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而言,在增强学术影响力、扩大学术声誉、提升学术话语权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第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政策机遇。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难得历史机遇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心重视与期待要求,是学科建设实现更大发展的最大机遇和根本保证。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政党像我们党这样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这样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更没有哪一个党的领袖和国家领导人像习近平总书记这样亲力亲为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旗、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注入澎湃精神动力。从2013年开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主题举行了五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涵盖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以及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从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到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从9个方面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每一项重大举措都凝聚了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心、重视和期待。第四,我国教育改革的转型机遇。经过长期积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制日臻完善、学科队伍不断壮大。16年来形成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规律性认识,为学科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的新阶段,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并明确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要“建成教育强国”。服务“十四五”期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目标,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导航仪”作用。在培养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总之,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时代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拿出一种能够同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相适应、同我们正在干的伟大事业相适应、同我们肩上的庄严使命相适应的干事创业状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使它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记者: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拥有这些机遇的同时,又面临怎样的挑战呢?
靳诺:在充分认识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在今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甚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正视并解决问题才能将学科发展不断推向前进。第一,新发展阶段对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动力之源。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仍然存在重复性较多、创新度不高的问题,一般性研究成果较多,高水平和有影响力标志性研究成果相对缺乏,有“高原”缺“高峰”、有“作品”缺“精品”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理论研究者对前沿问题的跟踪还不够紧密,尤其是“挑战无人区”、填补空白的攻关型研究相对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性研究仍需进一步夯实;研究方法创新不足对科研质量提升也形成了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绝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也不能脱离学理支撑搞“纯实证化”甚至“纯技术化”的研究,而是要在准确把握学科定位基础上,坚持整体性研究,凝练核心概念,构建理论体系,形成具有清晰学科边界的研究方法体系。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第二,新发展阶段对高质量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立的直接起因是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学科性质决定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职责。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明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首要任务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列为评价高校思政课建设的7项核心指标之一。2018年,教育部下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要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相应二级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凝练形成与所教课程紧密相关的科研方向”。但从现实来看,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个学科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现象。部分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思政课教学,忽视了科研的基础性作用,由于缺乏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宽广的知识视野,在授课时回避了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影响了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部分教师单纯为了科研而科研,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教学内容,少数教师基于职称评定或者经济利益的考虑热衷于搞科研、敷衍教学,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业课程来看,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也有待提高。第三,新发展阶段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学科建设与教师队伍关系密不可分,学科建设为教师队伍提供锻炼的机遇和成长的平台,而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教师队伍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队伍规模大、来源广,但学科队伍的专业素质、专业意识、专业能力仍需提高。学科拔尖人才、高端人才数量不足,存在有“专家”缺“大家”的问题,在社科领域知名学者数量少。学科队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化的问题,部分教师学科归属意识不强,学术研究游离于学科之外。学科内部人员由于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的差异,沟通交流和共识不够,学术研究“单打独斗”现象比较突出,集体协作攻关能力不足,影响了学术团队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立体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十分迫切。第四,新发展阶段对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从目前来看,各学科点虽然重视人才培养,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人才培养连续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并没有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本科专业,只有作为二级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专业,以及少数高校设置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如中国人民大学、湘潭大学等)、科学社会主义(如山东大学等)等相关本科专业,没有基于一级学科的本科专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点录取的研究生专业背景复杂、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随着201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获批,这种情况开始发生转变。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覆盖面还不够广,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仍然需要久久为功。二是培养环节存在不足,有的学科点研究生培养方案过于陈旧,课程内容没有完全体现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方法较为传统,课程质量有待提高。三是与其他学科相比,通过国际合作方式培养人才方面仍然落后,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较少,与国际接轨的课程设置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前沿、追踪国际研究热点的能力。第五,新发展阶段对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当今我国改革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还时有出现,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仍在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依然情况复杂、斗争尖锐。紧扣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这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应有之义。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书本到书本”的书斋式探究仍然较多,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脱节导致学术成果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不强,理论成果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理论应用还不够广,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成果还不够充分。此外,研究成果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的积极回应还很不够,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要求和功能定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不相符。第六,新发展阶段对更加科学完善的学科建设工作格局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地域之间、校际和学科之间发展程度不平衡,制约了整体水平的提升;不充分,主要是与新时代新阶段的新要求新任务相比,学科建设水平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还存在低水平重复性建设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整合学科建设力量、建立协同机制、加强顶层规划,抓住制约学科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同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和参与学科建设,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建设格局。
三、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
记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任务是什么?
靳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十多年来,学科规模逐渐拓展,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科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培养和凝聚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人才,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作出的科学判断。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只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都要体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在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过16年的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解决“好不好”即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就成为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记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那么,围绕这一根本制度,怎样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靳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思想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我们要深刻把握坚持这一根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第一,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与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是党中央立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00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开始实施时就把设立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重点工作加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同频共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重要成绩。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善于总结运用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准确把握新时代新要求,不断把工程工作引向深入,切实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学科建设各方面。特别是要深入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使科学理论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中。第二,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以来,始终把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常抓不懈,为思政课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学科支撑和学理支撑,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作用,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要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一流学科,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更多的学科瞄准一流学科建设,凝练形成明晰的学科研究方向,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第三,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之所以能够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坚持,根本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的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一门从学理性上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体系的学科。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及其相互联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和科学精神,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苦功夫,不断推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记者: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处于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靳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设立以来,已经成为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正进入实现创新发展、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新阶段。下一步,要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第一,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地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建设。”为此,我们要积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为支撑,覆盖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自身的学科体系建设,继续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建设7个研究方向的内容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建设,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第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建设。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体系,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结合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研究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建设的思想等。我们要深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第三,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材体系建设。这里所说的教材体系包括思政课教材体系和专业课教材体系。重视和加强思政课课程教材建设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重大问题研究。持续开展课程教材一体化研究,每门思政课教材内容、不同学段及同一学段各门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相互关系研究,教材文献资料、学术话语、表述方式、呈现形式研究,以及思政课课程与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互动研究等,促进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与针对性、生动性有机结合。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在用好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贯通本硕博一体化的教材体系,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教育理念。第四,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创新建设。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改革实践越向前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我们要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着力点、着重点。要深入研究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等内容,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中国话语体系的解释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记者: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键在教师。那么,怎样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靳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主体。要按照“一岗双能”“一身二任”的要求,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不断强化学科意识,积极参与学科建设。第一,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坚持跨学科研究、促进融会贯通。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马克思主义研究不能只靠某一个学科单打独斗,要实行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研究,推进研究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还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一是以马克思主义资源为根本,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注重吸收外来,合理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为我所用。三是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四是坚持批判精神,吸收有益成果。今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还要有批判精神,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第二,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制度环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要统筹国家层面研究和地方层面研究,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能力。第三,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是事业之基。要开门吸引有志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教师,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平台,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有突出贡献的理论工作者,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马克思主义研究”,原刊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4期)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