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韩非子》中一个名叫“自相矛盾”的故事,值得我们深长思之。一个商人拿起一根矛对顾客说,我这根矛呀,无坚不摧——可以穿透世界上所有的盾。随后他又拿起一面盾对顾客说,我这面盾呀,坚不可摧,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洞穿它。(《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制作、销售矛的人,对于矛的知识很可能超过一般的购买者,所以,卖矛者关于矛的这句判断,在市场语境乃至于整个社会环境中,都很可能被认可为权威知识。
那个卖矛人为什么向顾客夸耀他的矛无坚不摧?他是有意追求关于矛的真理而得出的结论吗?他自己相信这条由他生产并传播的知识是真实的、正确的吗?都不是。
卖矛的人之所以这么说,唯一的动机是用这条知识引导顾客做出对他有利(而不是对顾客有利)的行为:买矛,唯一的目的是把顾客腰包的钱引导到他的腰包里。也就是说,卖矛人之所以创造这条知识并要求顾客相信这条知识,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不是为了谋求顾客的利益。他创造这条知识,传播这条知识,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某些特殊的情景之中,他常常会绞尽脑汁地诱骗或者剥夺对方(顾客)的利益。
《韩非子》中这位卖矛者,看来是一位普通的小商贩,所以那位顾客敢于质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消解了无坚不摧的权威性。
但是,假如这位卖矛者不是一位普通商人,而是商汤王、周武王、楚庄王之类的人物,这位顾客还敢于这样挑战他的权威性吗?即使这位顾客斗胆提出质疑,商汤王、周武王、楚庄王之类的卖矛人还会“弗能应”吗?
很显然,如果商汤王、周武王、楚庄王之类的人物借助其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威来传播这条知识,这条知识很快就会传遍中原内外、大江南北,“楚矛”就会跟“吴钩”、“越剑”一样享誉天下,从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个判断,就会作为一条权威知识,成为中国人文学术体系中不容置疑的构成因素。
就此而言,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卖矛人,包括文化人、知识人。只是每个人手里的矛各不相同。
商汤王、周武王、楚庄王宣称自己代表上苍统治万民,所以万民只要顺从天命、殷勤纳税,就可永葆福祉;犹太先知声称只有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其他种族如果不想灭亡就必须跟着他们信奉上帝,为此当然必须交上适当的分钱;亚里士多德论证奴隶天生适合服从和服役,奴隶主天生适合统治奴隶并享用奴隶创造的财富;杰弗逊强调每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都是不可转让的,而印第安人却天生没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且必须彻底灭绝之;——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以上几条,都是我们人文学术体系中具有支柱般地位的核心知识,而那些人创造这些核心知识的时候,他们所怀揣的动机、所抱持的逻辑,跟那个卖矛人完全相同——诱导别人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近代以来成千上万以上帝的名义涌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就是这种卖矛人。
三百年前西方人卖上帝,今天西方人卖美国模式和普世价值。五百年殖民史上,西方人所出卖的价值,跟财富一直构成逆向运动。上帝流向东方的时候,东方的财富大规模流向西方,美国模式流向东方的时候,东方的财富大规模流向西方,普世价值流向东方的时候,东方的财富大规模流向西方。
征诸历史事实,商汤王、周武王、楚庄王、亚里士多德、杰弗逊、传教士都是成功的推销者,他们一生卖出了很多“矛”,不但在自己的时代得心应手,而且跨越时空,至今受到消费者(买矛者)的追捧。
那么,楚人卖矛者失败在哪里?商汤王、周武王、楚庄王、亚里士多德、杰弗逊成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