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对象。对互联网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接受、认可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不仅是向全党发出的一种认同呼吁,更是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可靠接班人、引领中国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四大目标。
道路自信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是不应该为一些杂音、噪音所困扰,要做到能够团结于党中央周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即使大学生受到世界发展全局和国内部分消极情绪的冲击和影响,也要坚信,这是一条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道路,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理论自信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来看,它的形成有其历史基础、时代基础、实践基础、经验基础、理论基础和民众基础。它建立在坚实基础之上,有牢固的根,有丰富的源。然而,一些错误思潮搭建的网络传播平台,冲击着与网络接触密切的大学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此,大学校园中的思政课必须引导大学生养成在学习与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站稳脚跟,正确运用其理论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复杂现象,在理性判别中增强明辨是非能力,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觉认同。
制度自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懈怠”。中国能够保持近4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并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绝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根源。其中,确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学身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践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要自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价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凝聚制度共识,夯实制度根基,扩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制度认同,同事在思想多元化的影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及各项方针政策。
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就是文化,文化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要素,是引导社会风气、启蒙社会思想的重要根源。高校作为传播知识的场所,应该担当起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这也是新时代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政工作要有新认识、新发展,要注重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大学生主动承担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
(作者系北京华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来源:昆仑策网
【作者授权】,原文要点发表于人民论坛网,此为最新修改稿)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