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如何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这里以毛泽东同志和习近平同志为例,谈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毛泽东从小就想探讨世界的大本大源,这也是他毕生之努力。1917年8月23日,他在致黎锦熙的信中提出,“以大本大源为号召”,通过改造和普及哲学、伦理学来变换全国的思想,这就是救国救民的根本道路。1920年11月,毛泽东又说:
“我不赞成没有主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我想我们学会,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44页)1920年,毛泽东 毛泽东曾对斯诺说,1920年夏天他自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后,就从来没有动摇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毛泽东以及所有共产党人认识世界的大本大源。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指出: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受相关错误思潮的影响,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甚为轻视。学术理论界有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连学问都算不上,何以侈谈以此为指导?从事实际工作中的有的同志认为,理论仅是“叭嗒”嘴皮子的空谈,只有实干才能赢得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述认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纠正。 理论异常重要,绝不可忽视。理论正确,党、国家、民族和人民便有无比辉煌的明天。理论错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任何的蔑视,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必然会如恩格斯所说:是不能不受惩罚的。文化可以多样性,社会思潮可以多元化,但真理不能也绝不会多极化、多样性、多元化。正确的理论即真理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能有一个,这就是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最一般规律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主义。 二、认真刻苦读书 正确的理想信念的确立,首先来自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1916年2月29日,毛泽东曾致信萧子升,列出七十七种经史子集要读。毛泽东不仅熟读我国的经史子集,而且把目光伸向浩瀚的宇宙,投向整个世界。他曾广泛涉猎十八、十九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毛泽东在自述中说:
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几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 《共产党宣言》毛泽东自己说看了不下一百遍。毛泽东还曾把《资本论》通读了3遍,《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各读了6遍,《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读了10遍。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插队期间,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读历史、读法律、读文学和自然科学等,在上大学前,他就通读《资本论》3遍,并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这为日后工作和承担今日之重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全部知识,是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一辈子的事。毛泽东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也总是挤时间学习,把学习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三、到实践中读无字大书 书本的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这就是以王船山为代表的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改造。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深深懂得了这一点。1917年7月中旬—8月16日,毛泽东和萧子升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历时一个月,行程900余里。这次长途旅行,他们未带一文钱,用游学的方法或写些对联送人以解决食宿,沿途接触城乡社会各阶层的人,了解风土民情,获得许多新鲜知识。1918年春,毛泽东与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半个多月,了解社会情况,读“无字书”。 1927年 1月4日,毛泽东从长沙启程到湖南农村考察农民运动。4日至9日,先后在湘潭县的县城、银田、韶山一带考察。2月5日,历时32天的湖南五县考察结束,以此为基础写出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不少人误认为,毛泽东只去过两次苏联,他根本不了解世界,思想保守僵化,怎么能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理论是实践的结晶;只有结合实践,才能真正懂其理论的真谛。其实,早在1920年夏天之前,毛泽东就已经读遍、读懂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名著,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掌握和征服了他。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当时中国之实际紧密相结合,完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这才诞生了1925年的《中国各阶级社会的分析》、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1928年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成熟著作,这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如果我们今天静下心来,用今天的见识,再来重读和审视毛泽东当年这三篇著作,只要不带偏见,就会依然觉得其剖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过时,并且有着强烈的针对性。中国有幸诞生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否则,中华民族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少年。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当年,我在梁家河插队,实际上就是在上社会大学,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那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
“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绝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习近平同志在西北黄土高原近八年,这对于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2004年8月1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在谈到延安的插队岁月时,曾无比深情地说:
“我确实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承点,这也是我人生中最需要各方面帮助的时候,延安人民向我伸出了无私的帮助之手。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观念,形成的很多的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他在接受记者的另一次采访时曾说:
“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八年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这几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1957年2月,毛泽东说:
“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1957年3月,毛泽东又说:
“知识分子如果同工农群众结合,和他们做了朋友”,“我们大家就有共同的语言,不仅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而且还可以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8月19日,毛泽东在同一些领导人谈话时说:
“同劳动者在一起,是有好处的,我们的感情会起变化,会影响几千万干部之弟。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有道理的。”这里不仅再一次强调了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重要性,而且进一步阐发了各级干部永远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深刻道理。 1960年5月27日,蒙哥马利对毛泽东说:
“我衡量一个政治领袖的标准是看他是否会为了地位而牺牲他的原则。如果一个领袖为了取得很高的地位而牺牲他的原则,他就不是一个好人。”毛泽东说:
“我的意见是这样的,一个领袖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代言人。”蒙哥马利说:“但是他也不能牺牲他的原则啊!”毛泽东说:
“这就是原则,他应该代表人民的愿望。”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在新形势、新时代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坚持和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仍然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它明确指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灵魂和目的所在。但马克思主义决不仅仅是一个发展观所能囊括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归纳,马克思主义除了发展观外,还有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矛盾观等,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一归纳和提炼,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内容和目的指向来说,则更具本质性与深刻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这在本质上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另一种不同表达。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从我们各项具体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位置来说,必须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从各项工作的最终价值指向来说,都只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我们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又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还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归宿点。这也就是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本质特征。 在中央政治局2016年12月26日至27日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着人民和依靠人民,相互依存,互为前提,高度统一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唯一的宗旨和人民这一立场,同时也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治国理政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只有为着人民,才能最大限度和最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依靠人民,才能达到为着人民这一唯一的目的。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但是,强调为人民服务绝不排斥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对此,不少人对毛泽东和我们党有误解。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就明确指出:
“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1966年11月,毛泽东修改林彪的一个报告,把其中的“共产主义就是无私”改为“共产主义就是为公”。前些年,国内外一些人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使不少人包括我们的学术界和青年学生中,对毛泽东的误解太多了。不真正了解毛泽东,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而要坚决做到这“两个维护”,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舒舒服服也不可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9年3月,毛泽东曾说:“为人民艰苦地服务。”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牺牲了六位亲人。习近平主席不久前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发问时回答:“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好诠释。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对照“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八个字,下决心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都努力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会是一件难事吗? 自觉地听党的话,坚定地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专门举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指出:
要“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要阐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关系,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说: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只有认真学懂弄通了马克思主义,只有深入实际深刻认识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想,只有牢固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观,才可能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正确和光荣,自觉地听党的话,坚定地跟党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顾问;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自“红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