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宅文化遗址:石雕小猴制作生动精巧 - 昆仑策
-
上宅文化遗址:石雕小猴制作生动精巧
2019-12-02
时光如指间沙,匆匆流过,许多历史的记忆需要通过某些载体保留和承载,比如建筑,比如器物,比如文字。这些历史的遗物和遗迹凝固了历史,也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和劳动。
在北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灿烂文化遗迹数不胜数。近现代,北京更是因其首都的意义诞生了不少代表性建筑。日前,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上宅遗址、湖广会馆、双清别墅等11处京籍文物榜上有名。其中的通州燃灯塔、圣米厄尔教堂两处与现有国保单位合并。除了人们印象中的古建外,如双清别墅、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等北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占了4席。不过,由于醇亲王墓和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暂时不对外开放,市民还不能见到这两处“国保”的真容。
这些北京“新国保”的年龄跨度较大,最古老的上宅遗址今年已经7000岁了,最年轻的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今年也已经33岁了。有些 “国保”人们非常熟悉——北京站的摩肩接踵、整点报时的钟声;老南城的居民到湖广会馆去听京剧、相声,吃碗正宗热干面。有些“国保”比较小众和低调,比如智珠寺,经过一位比利时人5年修缮,2013年才对外开放,很多人现在还不知道景山后街有一座小众又文艺的古寺。
“国保” 乃国之瑰宝,折射文明魅力,镌刻民族足迹,保护先要认知,一起去看看这些北京的“新国保”吧。
说起远古时期的北京历史,很多人会想起房山周口店。其实,北京平谷另有一处上宅文化遗址,将北京史上溯到6000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一处重要的考古发现。今年,上宅文化遗址跻身北京新一批“国保”文物中,它也是这批“国保”文物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上宅文化遗址在哪里?为什么这么重要?此前,北京地区史前考古自从发现“山顶洞人”,“东胡林人”之后,很长时间内没有重大发现。从山顶洞到最初的城市聚落,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北京人到哪里去了,他们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与北方其他地区有没有相似之处,一直是个谜。
上宅文化是泃河流域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性遗址包括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
1984年,北京市进行全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平谷组的考古队员在上宅村附近调查时,发现有砖厂在取土。遗址之上,遍布陶片、石器。在近40平方米的两个探沟中,出土各类石器、陶器500余件。经科学测定,遗址相对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阶段,距今在6000至7000年之间,与东北地区早期文化的特征十分相似,但要早于红山文化。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经说过:“西有周口店龙骨山,东有上宅,东西文化遥相辉映,珠联璧合,填补了北京史的空白。”
1987年,外形仿照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关池穴式马架子窝棚状的上宅文化陈列馆建成,一层展厅主要陈列上宅文化及周围环境的考古科研成果。
很多人好奇,上宅遗址究竟发现了些什么?专家更看重考古学上的意义,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好奇的莫过于7000年前的祖先过着怎样的生活。这或许可以从上宅陶器中一窥究竟。在出土的近千件陶器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各种装饰品。
这类物品有空心陶球、陶海马形饰、陶羊头、陶熊头形饰、陶塑猪头等。石器中有耳形器小石羊、小石龟和小石猴饰件。这些陶或石质的工艺品表明当时社会分工日趋精密,某些行业已出现了专门人才;同时,反映出数千年前的先民们,就已经具有了敏锐的观察力与惊人的艺术造型能力。如空心陶球,为泥质红陶,壁只有1毫米厚,核桃般大小,内装一实心陶丸,摇晃时陶丸滚动作响。陶塑猪双耳后背,嘴前伸,两侧刻画獠牙一对,栩栩如生;小石猴头部雕刻出眼睛、眉毛、耳朵、鼻子、嘴巴,具体形象,而猴身却雕成蝉形。远古的上宅先民为何如此造型一只小猴,至今也是一个谜,有人猜测或许与图腾崇拜有关。美术史家指出:上宅陶塑猪头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年代较早而造型最精的一件工艺品,国内其他地区也出土过年代相似的陶猪头,但是在制作精巧程度上,远不能与上宅这件相媲美;而石雕小猴,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成功的石雕艺术品之一。它们把我国的雕塑史往前推了上千年。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昆仑策网”!
(来源:“网信北京”微信公号)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