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说:“到根据地来是我平生最兴奋的事情。在这里我有两个最深刻的印象,一是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踏实而充分地照顾各阶级的利益,使全根据地的人民团结一致坚持抗战;二是民主政治的实现。根据地内人民普遍参加政治生活,热烈拥护政府的情形,使我十余年来为民主政治而奔走的信心更加坚定了。”他去世后,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邹韬奋,原名邹恩润,笔名韬奋,伟大的爱国者,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关于他的故事,还是要从100多年前那个风云际会的动荡时代说起……
邹韬奋纪念馆在上海市的重庆南路。置身于一条车水马龙的街巷,这所旧式建筑似乎很难显现出它的特别之处,然而抬眼望去,高高悬起的“韬奋纪念馆”几个大字却如此鲜明,似乎在提醒着人们,曾经的这里是何等的不同寻常。
1895年11月5日,在福建永安,一位一生投身于进步出版事业的先烈——邹韬奋出生了。
男孩的父亲虽属传统大家长,但却坚定“实业救国”的观念。在父亲的影响下,邹韬奋14岁时考取了福州工业学校,两年之后,他又被送往当时的“工程师摇篮”上海南洋公学,做了一名插班生。按照父亲的想法,邹韬奋“将来能做一个工程师”。
然而,父亲的想法似乎和邹韬奋的天性有些偏差,按他自己的话来说,自己“实在不配做工程师”。
在南洋公学期间,邹韬奋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大学电机科二年级,虽然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终因对数学、物理一类的科目不感兴趣,最终未能遂父心愿去做工程师。可那段日子却让他熟悉了《古文辞类纂》、《王阳明全集》等大量国学典籍,提升了自己的文字功底,甚至还接触到了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等进步报刊。
1919年9月,24岁的邹韬奋破格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学习,主修西洋文学。而他的文学之路也充满了实践色彩。
起初,邹韬奋主要是撰写文章投稿。据他本人回忆,从1915年起,他就以“谷僧”的笔名向当时的上海第一大报《申报》投稿了,当时的《学生杂志》等都刊载过他的作品,这段写稿经历一直持续到1921年他从圣约翰大学毕业拿到文学学士学位。
最初,这张4开的小刊物内容单调,以赠送居多,邹韬奋接手时也没有什么经费,仅有“两个半”职员--三人中有一个在外兼职。因稿费太低,这本刊物很难对外约稿,困窘之中,邹韬奋只能不断轮换自己的六七个笔名来撰文发稿。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邹韬奋用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生活》周刊的革新和编辑上。他把主编《生活》当作是最有兴趣、最能竭尽全力服务社会的事业。
在这里,他开设了《小言论》、《读者信箱》等专栏,都在日后成为了他与读者心声交流的重要园地。面对读者来信,他成麻袋地写信、寄信,回复周刊读者,每一封都要亲自回。
几乎每一天,邹韬奋都要从下午开始回信,直到夜里两三点钟。大到抗战救国、社会变革问题,小到求学求职、婚姻恋爱、工作方法、写作技巧等等,他都会给予具体的、个别的解答。
邹韬奋的职业生涯用过许多笔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韬奋”。据他的女儿邹嘉骊回忆:“爸爸的笔名‘韬奋’最早用于1928年11月18日《喂!阿二哥吃饭!》一文。他曾向人解释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不懈的奋。”
扛起抗日救国的大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8天后,邹韬奋的《生活》周刊如是写道:“本周要闻是全国一致伤心悲痛的国难,记者忍痛执笔记述,盖不自知是血是泪。”从这一刻起,为宣传抗日,邹韬奋再也没有放下他手中的笔。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毅然将《生活》周刊的宗旨转向全面的抗日宣传。在他的文字里,既有军民抗战的消息,又有对时局的见解,更有针对国民政府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吁。
而随着《生活》周刊日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其销量也创纪录地猛增至15.5万份,成为了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邹韬奋”这个名字连同《生活》周刊一起,在千万读者中广为流传。
1932年7月,邹韬奋成立了生活书店,由他本人出任总经理。书店成立后,迅速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作者,并在全国各地逐渐扩展分支机构达到56家,先后出版了数十种进步刊物,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
然而,这一切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忌惮和痛恶。1933年12月8日,国民党政府以“言论反动,思想过激,毁谤党国”的罪名下令封闭《生活》周刊。事实上,几个月前邹韬奋就已因为加入宋庆龄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而被国民党列入了黑名单,为躲避暗杀,当时的邹韬奋不得不选择流亡海外。
“大众起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抗日的形势更加危急,国民党仍然奉行不抵抗政策。8月,当邹韬奋终于踏上了阔别两年的故土,他已按捺不住满腔热血,奋然投身到风起云涌的爱国民主运动中。
这年11月,他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不到一个月,这本周刊的一期封面便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大众生活》周刊第一卷第六期:一名女学生拿着一个巨大的扩音喇叭在寒风中向群众呼喊。整个封面仅有一行字:“大众起来!--北平学生救亡运动中的大声疾呼”。
这正是真实的“一二·九”运动的写照。
当北平几千名学生在请愿和示威中喊起:
“反对华北自治!”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身处上海的邹韬奋也在《大众生活》上高呼起:“学生救亡运动万岁!”
《大众生活》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连续以大量的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并且采用了大量“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真实照片,反映了当时学生运动的情况。
“这至少使全世界知道中国大众并不是甘心做奴禁;至少使全世界知道投降屈辱毫不知耻,并不是出于中国大众的意思。这是中国民族解放斗争的序幕,这是中国大众为民族争生存不怕任何牺牲的先声!”
这段文字由邹韬奋执笔,刊发于《大众生活》头版“星期评坛”栏目的《学生救亡运动》一文;慷慨激昂,强烈表达了他对学生运动的声援和拥护,对抗日救国的积极响应。
《大众生活》,销量高达20万份,再次开创了中国杂志发行的新纪录。在识字率只有30%左右的民国时期,这是一个出版史上的奇迹,真正称得上是一纸风行。
邹韬奋鲜明的抗日立场和先进的言论,再一次触怒了国民党当局。三个月后,同样因为宣传抗日,《大众生活》被迫停刊。
蒋介石妄图争取的“领袖文胆”
为了对付邹韬奋,国民党当局可谓软硬兼施,在查禁刊物的同时,他们还曾多次派人说服邹韬奋放弃政治主张。早在1932年,国民党方面就由胡宗南出面,和他探讨办刊物的宗旨问题。而到了这次,竟轮到上海滩的头面人物杜月笙出马了。
杜月笙对邹韬奋说:“蒋委员长有意约你去南京当面一谈。”并拍着胸脯保证,“有我杜某人陪你同往,又陪你回来,安全绝对没有问题。”不过,邹韬奋拒绝了这个非同寻常的邀请。
他说:“到根据地来是我平生最兴奋的事情。在这里我有两个最深刻的印象,一是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踏实而充分地照顾各阶级的利益,使全根据地的人民团结一致坚持抗战;二是民主政治的实现。根据地内人民普遍参加政治生活,热烈拥护政府的情形,使我十余年来为民主政治而奔走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期间,他多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请求,党组织认为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国统区工作对党和革命事业更为有利。
1943年,邹韬奋化名为季晋卿回到上海治病,之后他被确诊为耳癌。
1944年7月下旬,邹韬奋陷于弥留,却再次表达愿望:“我自愧能力薄弱,贡献微少。二十多年追随诸先进,努力于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进步文化事业。竭尽愚钝,全力以赴。虽颠沛流离,甘之如饴。”死后“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的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24日,邹韬奋在上海病逝。
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中共中央在致其家属的唁电中称他为“吾党的光荣”:“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
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昆仑策网”!
(来源: “红色文化网” 微信公号)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