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雨过后,冰城格外清新。 伴着朝霞,来到清滨公园金剑啸塑像前庄严举行‘党建领航,重走抗联路’仪式。 出发地,独具匠心的选择。金剑啸以笔作刀枪,一腔热血祭青春。 感叹,有多少中华好儿女前赴后继,不屈的铮铮铁骨,唤起民族救亡的正义战争。血雨腥风十四年,巍巍丰碑。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伟大的抗联精神永远激励我们。 重走抗联路,我们就出发。”大家登车前行。路上的每一步,每一段行程,都走在昔日的抗联路上。每个人头脑都涌现抗日的烽火,心中都荡起革命的风雷。晓林馆长在车上给每个人发放了建国70年纪念徽章。这不是一件普通的礼物,这是体现活动主题的标志,是红色文化思想的物质体现。徽章的金属锻带上是一面庄严的五星红旗,徽章有醒目的“70”年标志,并内涵天安门图案和五颗红星及“1949—2019”。“70”年两侧是“巍巍丰碑,党建领航”八个金色大字。徽章背面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款为“巍巍丰碑红色文化博物馆,2019年7月8日和编号”。每个人自愿选择了自己满意编号的徽章,收到了这份沉甸甸的礼物。当人们佩戴上徽章,心情格外高兴,每个人洋溢着笑脸,一曲《革命人永远年青》的歌曲荡漾出车窗外。每个人都十分感谢精心设计安排的晓林同志等人。
“一路开心语,三江韵彩藏; 抗联威震远,史册载流芳。 县委中心地,军民斗志昂; 老区书亮点,赫绩焕容光。”8日下午在汤原县城召开了“不忘初心踏红路,牢记使命永担当,抗联精神座谈会”。座谈会由汤原县文联主席卢子滨主持。汤原县委宣传部领导发言,他首先致欢迎词。然后着重讲了汤原的抗联斗争,特别是讲了抗联六军的诞生和英勇斗争。他把抗联精神概括为“忠贞报国、不畏牺牲、百折不挠、敢于胜利”十六字。接着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严学和王秀琴、哈尔滨市烈士陵园主任雍奎云、哈尔滨市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会秘书长宋学来、哈尔滨市文联原主席杨成志、抗联后代王光全、李粤等先后发言。他(她)们被汤原人民抗日斗争的光辉业绩深深感动,表示一定要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继承好抗联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夏云阶烈士的后代李慧文特邀发言,她讲述了汤原抗联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夏云阶烈士的英雄事迹,强调汤原是抗联精神的诞生地;表示要担起传承抗联精神的重担,继承烈士的遗志,努力奋斗。座谈会后,全体同志参观了汤原桃温民俗博物馆,馆藏很多红色文物和抗联遗物及众多民俗物品。 9日早晨全体人员排着整齐的队伍,高举红旗,来到县人民政府敬立的“烈士纪念碑”。李粤主持瞻仰仪式。首先向革命烈士默哀致敬,然后建军团长向晓林馆长回赠了苏联反法西斯功勋纪念章,之后全体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最后大家瞻仰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碑主碑高耸指向云端,碑两侧有抗日名将冯仲云和李延禄题词:“忠魂”、“爱国”的金色大字。碑背面书写着革命烈士的英雄业绩。主碑后面是夏云阶烈士和几位汤原中心县委书记及其他烈士的纪念碑。大家伫足瞻仰,心灵的悲痛难以抑制,如果不是时间关系难以离去。不远处就是汤原博物馆,近入博物馆大厅,大厅正面的一组塑像立刻就会使人心灵震撼,在“忠魂”二个大字上面的是夏云阶烈士高大形象,他一手高举着手枪指挥抗联战士英勇前进,革命气概冲云霄。博物馆展出了远古动物的标本和古代先民生活,展出了本地社会历史变迁的物品和图片。特别展出了抗联斗争的历史,尤其是展示了夏云阶烈士1932年成为中心县委书记和领导抗日游击队的艰苦斗争,1936年在赵尚志和李兆麟将军支持下组建了抗联第六军任军长和壮烈牺牲的历史。 8月9日中午到达梧桐河农场,受到农场领导的重视和热情接待。下午参观梧桐河抗联纪念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大厅,在勿忘主题下的一幅宏大浮雕令人赞叹和震撼,赵尚志、李兆麟等将军塑像居中,也有李敏等抗联英雄的塑像。博物馆展出了9.18事变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人民的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史实。从马占山的江桥抗战,到风起云涌的义勇军斗争,从崔庸键的早期革命活动到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特别是贯穿了赵尚志将军在下江地区和梧桐河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展品既有图片,也有实物;既有抗联将士用过的物品,也有日本侵略者的罪证。内容丰富宏大,观后深感是活生生的抗日斗争史的教育,是抗联精神的洗礼。少年讲解员的讲解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据梧桐河农场领导的介绍,梧桐河抗联纪念博物馆之所以办的这么大得益于李敏同志的支持和指导,得益于一位农场老书记的决心和态度。梧桐河这里李敏同志的诞生地,她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这里形成了她忠贞爱国的情结。我们深深地感谢她(他)们。当晚我们入住位于名山镇的中共萝北县委党校(中共鹤岗市委党校分校)。 10日上午,我们参观了位于风景秀丽的名山岛上的黑龙江流域博物馆。该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系统地展示了黑龙江流域的自然、人文、历史、社会风貌,有许多珍贵的展品,有大量的动植物、矿藏品等的化石、实物、标本,图表、实物、文字说明样样俱全。馆里同样深刻地反映了抗联斗争的历史和英雄人物,但没有看到黑龙江人民反抗沙俄斗争的展品。哈尔滨市文联杨成志主席挥毫为中共萝北县委党校(中共鹤岗市委党校分校) 和黑龙江流域博物馆的同志题词,书法潇洒,墨宝飘香;一些同志还在博物馆留言簿上热情留言。大家十分感谢中共萝北县委党校(中共鹤岗市委党校分校)赵书记和黑龙江流域博物馆田哲馆长的热情接待,为重走抗联路提供了支持。 10日下午,我们到萝北县太平沟兴东抗联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和瞻仰,这是本次重走抗联路活动的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精彩震撼的一幕就要出现。去太平沟的路程不近,道不好走。车开到一个小路旁,大金龙车进不去了,我们下车,看到一座房屋前写着“太平沟”三个字,顺着小路前行,走不多时就看见黑龙江了。对岸就是俄罗斯,江边庄严地立着一块中国国碑,国碑对着江的一面刻着国徽,编号233(1);对着岸的一面写着“中国”二字。我们在国碑前留了影。 这里幽深、静谧,对岸山峦起伏,环境优雅,碧水清澈。沿江边走了300多米,一块巨石突现在眼前,上有李敏同志所书“兴东抗联交通站遗址”九个红色大字,让我们眼前一亮,顿时心里惊喜。千里之行,终于看到“真经”。往右手岸边一看,一个地窨子(半截在地下的房子),门上挂着一个牌子——“崔家大车店”,更使我们惊喜。“地窨子”、“大车店”这些久违的事物,只有年纪大一些的可能还记得。
“三棵柳下隐藏身, 个个菜团抗日情; 今日重返深情地, 无法老泪不纵横。”荆荣华同志领我们来到纪念碑前,我们拾级而上。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上书写着“赵尚志渡江纪念碑”八个红色大字,纪念碑最上方是一颗红五星闪闪发光。这就是赵尚志等同志渡江去苏联的地方,令我们内心激动肃然起敬。1938年毛泽东就表彰杨靖宇、赵尚志等是共产党领导的有名的义军领袖,“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1】2005年9月3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列出八位著名抗日将领,第一、第二位的还是杨靖宇、赵尚志。可见杨靖宇、赵尚志就是民族英雄的代表,他们的抗日精神就是东北抗联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魂。 当我们站在赵尚志渡江纪念碑面前时,我们想更多的向赵尚志学习些什么,继承些什么。一是学习赵尚志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顽强奋斗的革命精神的高度统一。二是学习他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统一。三是学习他对党无比忠诚和对人民满腔热爱的高度统一。他真正做到了他多次表示的为祖国光复,为东北同胞的解放献出最后一滴血。他到苏联伯力,与苏联红军会晤,共商反抗日寇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和寻求国际援助。他从经验中,深刻领悟到“宁肯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也不回苏联”。【2】他在斗争最困难得时候,向往去延安。他不仅是东北抗联和我们党的卓越的军事家,也是深刻领会我们党应当独立自主开展革命斗争的正确思想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从未因被开除党籍而疏远党(注:中央组织部和省委于1982年恢复了赵尚志党籍。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而是积极向党组织汇报情况,相信党和相信群众,把抗战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是中国人民永远敬仰和怀念的伟大英雄。 瞻仰纪念碑后,荆荣华同志领我们来到“崔家大车店”,大车店虽然是遗址的复制品,但大车店的展品都是“真金白银”,都是抗联时期的真品。“大车店”里的两幅题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幅题词是赞扬抗联英雄荆树有即荆荣华同志的父亲:
“隐居山野七十载, 不向苍天索求名; 显赫功名非盖主, 村夫原来是英雄。”大家对荆树有、荆荣华父子自费开创赵尚志渡江纪念和兴东抗联交通站遗址纪念尤感敬重。 另一幅是李敏同志题词:
“抗联精神传承人”。七个大字意义非凡,一方面表明李敏同志对荆树有、荆荣华父子的高度赞誉,充分肯定了他们对传承抗联精神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抗联精神传承人”这个崇高的荣誉,正好适合李敏同志自己。几十年来李敏同志全身心地传承抗联精神是国内外人所共知的,她就是抗联精神的一个代表。人民永远怀念和敬重这位传承抗联精神的朝鲜族伟大女性。
“耐过严寒,不就是春天, 穿过黑夜的暗网,不就是黎明的微光?”这是对抗日斗争和革命前途充满自信的呐喊,是对抗联战士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歌颂。我们今天正奋斗在革命先烈所憧憬的伟大的新时代。四野文工团表演了红色文化节目。最后魏晓林馆长宣布此次活动圆满结束。 王光全、李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活动受到深刻教育,一定要牢记初心使命,继承和弘扬抗联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王秀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参加和举办这次活动得到哈尔滨市史志办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赵尚志等抗联将军都是哈尔滨走出来的抗联英雄,都是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哈尔滨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传承抗联精神。这次活动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场抗联精神的洗礼,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奋斗的自我革命。在活动中,王国兴同志不顾炎热和休息,为此次活动全程摄像;刘大滨等抗联后代和魏延斌等同志主动为活动服务,表现了政治热情和积极性。11日大家从名山镇返回哈尔滨。纵观此次活动:
四天走过十四年, 抗联英烈千千万; 忠魂热血肥劲土, 走变精神同心干。注 释: 【1】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03页。 【2】 赵俊清《赵尚志年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331页。 (执笔:赵瑞政;来源:昆仑策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