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的简称。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了成果发布会,相关成果也将编入中小学教材和大学《考古学概论》中。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以下为悟空问答网友的回答:
云星午夜 历史领域创作者
此次成果公布,最大的亮点就是此图,这张图是国务院网站上挂出来的,我们可以看出这张图的份量。
这张图把中国文明分成了三个阶段,即5800年前后。这一点把中国起源于黄河流域扩展为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即中国南部,北部和东北地区三大板块,是对历史中华文明起源的一次突破,其代表为浙江良渚遗址!
其次,是距今5300年以来,这个时间节点距离5800年其实很近,但是为什么把这个时间节点提出来,说明这个点很关键,为什么关键,因为5300年前的文明还属于零星式比较少,而5300年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群星闪耀”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各地都进入了文明时期。这一时期就是一山西和陕西这两个遗址为代表。
最后,也是最关键就是距今3800年前后,这是一个时间点,是一个接续商王朝把中国历史往前推的重要时间点。就在距今3800年前后原本群星闪烁的夜空逐渐消失,代之为一个“皓月当空”“月明星稀”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以陕西神木和山西临汾两处遗址为代表的时代已经终结,而以华夏源头身份出现的二里头则开始辐射全中国。
下面我们就好好说一下这个中国历朝历代的“直系先祖”二里头!
首先为什么二里头可以称之为王朝文明而石峁,陶寺则是部落文明呢?因为石峁,陶寺的辐射范围太小,以陶寺为例其辐射范围甚至不出临汾盆地。而二里头则不一样,王巍“我们原来觉得,牙璋扩散到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还可以理解,但是后来在四川盆地的三星堆、岭南地区的香港,甚至越南北部,都发现了制作非常精致的大型牙璋。另外,包括高领玉璧等器物,都说明二里头文化有很高的辐射能力。这些既不是工具也不是武器的器物的流通,是包含中原王朝政治的理念,礼仪的制度的。它的时代,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时代,精确测年是距今3800-3500左右,主要兴盛的年代是在距今3700、3600这个阶段,在整个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对的中心”。这就是为什么二里头可以划分中国历史。
至于大家最关心,也是争议最大的“二里头到底是不是夏朝”。王巍这样回答“这个现象发生的年代,是在商王朝之前,它的区域又是在伊洛河流域。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文献记载,非常一致地记载夏人是主要活动在这个区域的,这应该不是空穴来风的。从时间、空间、规模,从它对全国的影响力,用我们的话说,这些现象就是一个王朝的气象。和文献的记载对照,二里头文化最有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遗存。当然,现在还没有发现确凿的文字证据。但是不能因为没有发现确凿的文字,就妨碍我们对时间、空间、规模、性质以及所代表的历史与政治阶段进行考察。所以,我们认为二里头时期应该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可以叫做王国文明的阶段。中国的王朝文明的开始,如果你觉得文献不是无稽之谈,如果你承认文献记载的时空范围,跟事实有可能比较吻合的话,我们觉得最大的指向就是指向夏王朝。”
最后,总有人在各个地方强调“河南不是中华文明发源地”,在此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对中华文明的发源做了一次总结:“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各地方社会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最终融汇凝聚成以二里头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也就是说中华文明确实是多元的,但这个多元里的每一元不能代表整个中华文明,而只有河南洛阳二里头才可以代表整个中华文明源头!
以上摘选自“国务院”“央广网”!
無風即風 历史作家
主要是三大方面:
1、确定了中华历史的五千年
2、确定了中华文明的三大起源
3、确定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发展特性
4、提出了“古国时代”概念。
先看第一个:
一、确定了中华文明5000年
这个,不必多说了,国家正在申遗,等吧。
二、中华文明三大起源
这个5800年前、5300年前、3800年前,分别代表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那就是:
★5800年前的西辽河流域文化、代表者是辽宁朝阳的红山文化。
★5300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代表者当然是大名鼎鼎的中国玉器巅峰与上古治水巅峰的良渚文化。
★距今3800年前的,当然是有“夏都”之称的二里头文化,当然,也包括了较早的陕西石峁遗址和山西的陶寺遗址之大约3800年前的黄河中下游的诸多文化类型。而不管是二里头文化,还是石峁或陶寺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龙山时代文化”或四的下接时代。但现在也有提出以「新砦期文化」作为龙山时代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中间衔接的。不过,这也不影响根本性质,因为龙山时代文化→新砦期文化→二里头文化,或龙山时代文化→二里头文化,都是可以的,因为它们一脉相承。
这三大起源的确认非常重要,勾勒出了上限至6000年,下限到4000年的清晰线路和很完整的考古证据链,并且能够大致和史书对接联系。使中华文明的“先夏时代”,不再是一片模糊。
三、确立“多元一体”
正如上面说到的三大起源一样,在分布在北、西、东、南的西辽河流域,与黄河流域,还有长江流域,他们之前虽然各自独立,但是并非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而是有很多交流,例如玉器,有“上古7大礼器”之称的“璜、琮、玦、瑗、璧、钺、璋”等,上至新石器时代,如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洼文化」,下至前面提到的两个遗址,形制上都非常接近。从石峁到陶寺、再到良渚,至广东石峡遗址,及更遥远的西南地区如三星堆遗址都大量出现。
《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说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宣布的“古国时代”之结论,是靠谱的。
四、古国时代
以手执玉龟,或与龟甲入葬,这一特殊的墓葬式,大多数存在于大墓之中,这说明,这些都有可能是王者或是氏族/部落的领袖——这就是“古国时代”的第一个基础。
目前,从最早的距今9500-7000年前的河南贾湖遗址,到距今6500-4500大汶口文化,再到距今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和安徽凌家滩文化,以及下限至殷商时代,这一习俗仍然存在,这使得我们相信:
以河南为中心,北上至内蒙古、辽宁一带,南下至安徽、江苏一带,以及东扩至山东一带,曾经有一个横跨4-5千年的“灵龟崇拜文化圈”存在。
这更加让人很空间联想到有关我国文字起源的典故:《河图》《洛书》
因为《河图》《洛书》典故的最关键情节就是“灵龟负书”——由代表长寿不死的灵龟带来了传说中交付给一代又一代君王的《洪范九畴》,“圣人则之”——圣人以他治国?
无论如何,那一个又一个无声的“王墓”中,手执玉龟/龟壳的王者,这个灵性、长寿的东西对于他来说,肯定是十分神圣的,这绝非偶然。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古国时代”,中华文明才由经融汇聚合,一步一步的走向了夏商周三代的“统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