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靖宇将军,以忠诚坚定信仰,以谋略令敌胆寒,以言行带兵打仗,以肝胆彪炳史册,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中,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威武不屈的战斗精神——英雄远去,精神永存!
早春的靖宇县,依旧保留着林海雪原的别样风姿。挺拔的白桦树,展示着抗日将士威武不屈的战斗精神。阴晴无常的天气,仿佛在讲述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日历史。在杨靖宇将军的殉国地——吉林省靖宇县三道崴子,一场悄然降落的白雪没有挡住人们前来祭扫的脚步。
以忠诚坚定信仰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出生,1929年7月,年仅24岁、党龄才2年的他就接过了中共满洲省委交给他的重任——担任中共抚顺特别党支部书记,但不到半年,就遭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入狱,并于1932年被组织营救出狱。
在调任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反日总会会长时,他感到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于是紧锣密鼓地秘密出版抗日救国油印报纸。在指导磐石中心县委工作时,他注重从清除“左”倾路线影响入手,纠正并巩固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的思想基础。
磐石武装力量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组织任命马尚德(当时化名张贯一)为政治委员。为表达跟着中国共产党誓死抗日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马尚德决意从此更名为杨靖宇。“靖宇”在朝鲜语中意为“驱逐外敌”。
1936年6月,在组建东南满临时省委会议上,杨靖宇收到抗联第二军政治委员魏拯民送给他的一本《共产党宣言》。杨靖宇如获至宝,回赠他一把自己的爱枪,风趣地说:“你送我马列主义,我赠你杀敌武器!”从此,杨靖宇视之如命,将其与军事地图一并放在随身携带的挎包里,一直伴随他战斗到生命的最后。
在风餐露宿、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杨靖宇也从未放松思想建军工作。他在抗联队伍中教唱《国际歌》,创办图文并茂的《抗日旬报》,亲自创作《中朝民众联合抗日歌》《西征胜利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等脍炙人口的战斗歌曲,把战斗故事编写成小型舞台剧目组织排演,利用战斗间隙召开英雄故事会等,滋养和激励着抗联战士的革命激情。
杨靖宇战斗在东北大地上的10多年间,有很长一段时间与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但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抗日斗争,使抗联武装成为日本关东军最挠头最胆战的一个心头大患,牵制住数万日军侵华兵力,减轻了全国抗战的压力。东北抗联武装力量也得到不断壮大,发展有11路大军,最高峰时达到4万之众。
以谋略令敌胆寒
杨靖宇足智多谋、骁勇善战,敢于亮剑、胆量超群。杨靖宇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可以说,战斗性是杨靖宇精神的本质属性。
杨靖宇1923年考进河南省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并开始接触革命书刊,接受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7年4月,中共确山支部准备组织农民暴动,加入共青团才1年的杨靖宇,所提方案得到大家认可,并被推举为行动总指挥。1927年5月,杨靖宇指挥刘店秋收暴动,组织鄂豫皖苏维埃区红军别动大队打击土豪劣绅、救济贫困百姓,并在四望山建立了游击革命根据地。
1928年,杨靖宇调任中共河南省委,在白区工作期间,或许是他1.92米身高比较明显的缘故,在开封和洛阳两地先后3次被反动政府逮捕。到抚顺后,他又先后2次被日本特务逮捕。被捕后,杨靖宇继续在敌人的监牢里闹革命。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杨靖宇被派到南满,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组织南满游击队战斗60余次,粉碎日军4次围剿,打伤日伪军130余人。
1933年9月,杨靖宇整编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并发表《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宣言》,颁布《独立师政纲10条》《暂行规定20条》《士兵优待条例》等条例,把部队建成了一支威震四方的抗日铁军。
1934年春,东北地区17支抗日力量共4000余人,在濛江县(现靖宇县)城墙砬子成立抗日联合军,11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这支抗日武装四面出击、屡战屡胜,足迹遍及周边20多个县,先后展开多场著名战斗,成为一支令日军闻之胆战的“抗日武装”。
1939年,日军调集十倍于我、达7.5万之众的兵力开展冬季大讨伐,采取“集家归屯”的经济封锁政策,形势异常严峻。5月,杨靖宇召集会议统一思想,指出不打日本鬼子,他是不会主动走的,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战斗,并制定了“保存实力,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粉碎敌人冬季大讨伐”的战略计划。
杨靖宇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激情,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他殉国前的最后5昼夜,在四面环山的三道崴子与630多名日伪军积极周旋,亲手打死打伤10多人。
杨靖宇壮烈牺牲的噩耗,持续激荡起广大抗联战士的满腔热血和怒火。魏拯民接过抗联第1路军的大旗,在更为广袤的土地上继续发起更为猛烈的抗日战斗。
以言行带兵打仗
杨靖宇家境贫寒,是在苦水里泡大的。而他在东北林海雪原里带队伍、打游击的苦,也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说:“我们共产党人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3件最艰苦的事。第1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2件,红军出征后,南方红军的3年游击战争;第3件,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苦斗”。“苦斗”二字,足以说明当时抗日环境的恶劣程度。
杨靖宇吃苦在前,以身作则地倡导革命战士要敢于吃苦、不怕吃苦。在带领队伍打游击时,他经常是饿了吃野菜树皮,困了地上铺层高粱秆和衣而卧,即便进了山屯村庄也不入户扰民,在住户屋檐下拉开稻草当床睡觉。
1935年冬,日军封锁造成物资供应不上,杨靖宇一直穿着半旧的黄色夹衣。有人给他赶制了一件皮大衣,他送给了一个身体最弱的同志。打日军伏击夺了一批棉衣,供给部长给他挑了一件,杨靖宇低声责备,并命令把棉衣先发战士,干部以后再说。在他的带领下,抗联武装由一支几十人的游击队,不到3年时间就发展壮大为有4000人之多的革命队伍。
1933年10月,杨靖宇率部离开磐石,南渡辉发江,东进濛江,深入敌后开辟新根据地。日军派出近6000人从三面追击围剿,妄图把革命军赶到辉发江北岸进行歼灭。那些天正下“冒烟雪”,天寒地冻,江面封有一层薄冰,很有可能人还未到对岸,身子就被冻成冰了。杨靖宇看到战士们有些畏惧,第一个跳入水中带领队伍走到对岸。敌军赶到后,不敢徒步过江,只得望江兴叹掉头回去了,抗联的种子部队因此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1938年11月,抗联第1路军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时任军长兼政治委员的杨靖宇夜里抱过来4床麻花被给大家盖,让大家睡暖炕、盖棉被,自己却在地上铺一把稻草,裹着单薄的黄大衣睡在地上。
无论是当游击队长还是当第1路军军长,杨靖宇都坚持与战友们同甘共苦,始终做到不搞特殊、没有例外。一次,杨靖宇要带部队到刊川岭打伏击,警卫员收集了一捧炒黄豆让他充饥,他却坚持分发给即将出征的战士每人5粒。
以肝胆彪炳史册
1940年2月23日下午16时30分,杨靖宇牺牲在三道崴子的一颗大松树下。
24日上午,丧心病狂的日本关东军满洲南满地区讨伐部队长古见政八郎和伪通化省警务厅兼警察本部长岸谷隆一郎,下令用大铡刀铡下杨靖宇的头颅,晚上在县城的民众医院又残暴地剖开了他的遗体,后将其头颅和内脏存放在长春医学院。
解剖主刀医生、民众医院院长金源回忆说,杨靖宇的肠胃中没有一粒粮食,全是草根、树皮、棉絮,胃蜷缩变形显得很小,但肝和胆却比常人要大得多。
杨靖宇的壮烈之举令侵略者也为之折服。岸谷隆一郎提出要为杨靖宇举行葬礼,要求全县村长以上官员都来参加“慰灵”仪式。1940年3月5日,他还专程赶到濛江县城亲自主祭下葬,并于墓前枪决了2个汉奸和2个告密者。
青山埋忠骨,肝胆耀千秋。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正式命令,将通化支队改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杨靖宇支队,将濛江县改为靖宇县。随后,靖宇县隆重召开杨靖宇追悼大会,以“靖宇县民主政府和靖宇县各界人士同立”的名义,立起“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之墓”墓碑。
当时为躲避国民政府和日军的迫害,杨靖宇的妻子郭莲带着婆婆和两个孩子在外流浪,靠乞讨度日。
1947年冬,杨靖宇的家乡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给他家人拨付了1000斤麦子的抚恤粮。1949年5月,郭沫若先生写下《咏杨靖宇将军》的诗篇。
1957年9月,新中国决定在吉林省通化市修建杨靖宇烈士陵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以及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敬献了花圈,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殉国18周年,党和国家在通化隆重举行“杨靖宇将军公祭安葬大会”,各界代表9000余人参加,可谓盛况空前,这是党和人民为民族英雄举行的规格最高的葬礼。同年,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修建了杨靖宇将军故居纪念馆。
1989年底,在靖宇县三道崴子修建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陈云亲笔题名。1995年1月12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馆名:“杨靖宇将军纪念馆”。
2009年,杨靖宇将军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民政部公布的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对杨靖宇也作了重点收录。
英雄远去,精神永存。
(作者:张 军 第二炮兵政治部政研室)